1、用烟道气中和碱性废水一般在( )中进行。
A、过滤中和滚筒
B、中和滤池
C、喷淋塔
D、投配器
标准答案:C
解析:这是中和法应用的实例,两者在喷淋塔中能使中和反应进行地较彻底。
2、在污水的药剂中和法中,最常用的药剂是( )。
A、石灰
B、碳酸钠
C、电石渣
D、苛性钠
标准答案:A
解析:石灰价廉易得,常被用来中和多种酸性废水
3、在污水的化学沉淀法中,最常用的药剂是( )。
A、硫化氢
B、碳酸钠
C、石灰
D、氢氧化钠
标准答案:C
解析:氢氧化物沉淀法中最经济的化学药剂是石灰,一般适用于不准备回收金属的低浓度废水处理。
4、膜可以是( )。
A、固态、液态或气态
B、对称的或非对称的
C、中性的或带电的
D、酸性的或碱性的
标准答案:D
解析:要了解膜的特点。
5、下列关于微滤的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孔隙小,相对而言过滤速度慢
B、膜很薄,吸附容量较大
C、微孔膜过滤过程中没有浓缩水排放
D、微孔滤膜的种类少,品种较少
标准答案:C
解析:掌握微滤法的特性:①孔径较均匀,过滤精度高;②孔隙率高,过滤速度快;③膜很薄,吸附容量少;④无介质脱落,保证滤液洁净;⑤微孔滤膜品种多,应用面广;⑥微孔膜过滤过程无浓缩水排放,水中的微粒和细菌等杂质几乎全部被截留。
6、电渗析的分离对象是( )。
A、离子
B、大分子
C、微粒
D、小分子
标准答案:A
7、选择中和方法时应考虑( )。
A、含酸或含碱废水中所含的酸类或碱类的性质、浓度、水量及其变化规律
B、本地区中和药剂和滤料的供应情况
C、接纳废水水体的性质、城市下水道能容纳废水的条件、后续处理对pH值的要求等
D、应先寻找能就地取材的酸性或碱性废料、并尽可能加以利用
标准答案:A,B,C,D
8、常用的酸性中和剂有( )。
A、电石渣
B、烟道气
C、废酸
D、粗制酸
标准答案:B,C,D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水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法的是( )。
A、反渗透
B、电渗析
C、超滤
D、过滤
标准答案:A,B,C
10、下列选项中( )属于中和滤池。
A、普通中和滤池
B、降流式中和滤池
C、过滤中和滚筒
D、升流式膨胀中和滤池
标准答案:A,C,D
11、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目前用于污水消毒的常用消毒剂。
A、石灰
B、臭氧
C、液氯
D、次氯酸钠
标准答案:A
12、萃取工艺不包括( )。
A、混合
B、回收
C、分离
D、析出
标准答案:D
解析:要掌握萃取过程。
13、消毒是对经过( )级处理后的城市污水的深度处理。
A、一
B、二
C、三
D、初
标准答案:B
14、下列选项中( )不属于常用的几类还原剂。
A、某些带正电的离子
B、某些电极电位极高的金属
C、某些带负电的离子
D、某些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
标准答案:B
15、下列关于吹脱的说法中( )是不正确的。
A、对于高浓度的解吸气体,应考虑回收利用
B、可以采用固体吸附剂来吸附有害气体
C、应该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如去除悬浮物等
D、吹脱法所用的气体是蒸汽
标准答案:D
16、下列消毒剂加入污水后( )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A、二氧化氯
B、液氯
C、次氯酸钠
D、漂白粉
标准答案:A
解析:要掌握消毒剂的消毒机理,液氯、次氯酸钠或漂白粉加入污水以后能发生反应生成起消毒作用的次氯酸或次氯酸根离子,而二氧化氯加入污水后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其杀菌主要是吸附和渗透作用,大量二氧化氯分子聚集在细胞周围,通过封锁作用,抑制其呼吸系统,进而渗透到细胞内部,破坏含硫基的酶,快速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
17、下列选项中( )是在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
A、空气中的氧或纯氧
B、三氯化铁或铁屑
C、氯气
D、漂白粉、次氯酸钠
标准答案:A,C,D
解析:铁屑是常用的还原剂,其余选项均为常用的氧化剂。
18、下列关于臭氧氧化法的说法中( )是正确的。
A、臭氧对多种材料具有腐蚀作用
B、臭氧能氧化多种有机物,但不能用于含无机氰化物废水的处理
C、臭氧在空气中分解的速度比在纯水中快
D、臭氧氧化法具有氧化能力强、氧化分解效果显著等特点
标准答案:A,D
19、下列关于影响紫外线消毒的主要因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紫外线消毒后有一定的持续消毒作用
B、水的色度不会降低紫外线的消毒效果
C、微生物数量越多,需要的紫外线照射剂量越大
D、紫外线消毒是物理消毒法的一种
标准答案:C,D
20、化学处理法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分离回收污水中牌各种形态的污染物质,包括( )等。
A、悬浮的
B、沉淀的
C、胶体的
D、溶解的
标准答案:A,C,D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