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该消失的街区—昆明城市核心区街道与建筑空间关系解析

2008-06-17 14:37    【  【打印】【我要纠错】

  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和城市肌理,在大量性的旧城改造中,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下面,试就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沿革与街区特色

  春城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滇池北岸。城区三面依山、一面临水,湖山秀丽、古迹众多,已有2000余年的建城历史。

  据可考证的历史旧志记载,昆明正式建城始于唐代,史称拓东城。在700多年前的元代,昆明已“系一壮丽大城”。以后,在明代(约1382年)建起了砖城,建造了城楼,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衙门、宅院和牌坊,确立了基本的城市格局;加之,清代至近代不断重修,使昆明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至辛亥革命后,昆明“列市纵横、极为繁盛”。街巷两侧的“一颗印”及其它样式的院落空间依托着城厢内外的150余条街道,400多条大小巷道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院、巷、街、市的城市空间体系,并为后人留下极富韵味的城市肌理与空间形态。

  昆明旧城(或称府城)内的街巷道路空间体系、城市肌理的形成和演化与历史变革、制度更叠、社会生活、文化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和梳理城市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几个方面的特征:

  1.明、清时代,昆明在云南境内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的地位已被确定。出于各种需要,朝政对城市进行多次整体或局部的规划与建设。城市格局既体现了对中原“礼制”城市的沿袭,有着相对严谨的城门及主要街道系统;但又出于对地理环境、商业民俗等因素的照应而在街巷走向上表现更多的灵活和自如。尤其是官府衙署、会馆庙宇、商铺市井之间穿梭往来的社会联系和公共活动,使街巷道路纵横交错、密如织网、曲折幽深。

  2.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在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城市精神气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府城中百姓生活逐渐取代了府衙活动,商业贸易逐渐替代了政治生活,世俗化的生活氛围逐渐弥漫和荡漾。这里,除政府对城市继续进行统一的建设整治外,院落式的民宅大量建造并充斥于大街小巷之中,它们与明清的街巷格局有机融合以适应内向的家庭生活和外向的城市商业活动。院落内为家庭起居,临街面则成铺面;由此构成了院落空间与巷、街、市井空间相结合的结构体系。

  3.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昆明城的人口也多为征战戍边及流放而客居它乡的内地兵将及朝臣的后裔;所以,昆明历来就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碰撞、吸收、融合的传统。自清以后,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和商埠的开放,西方文化意识观念随其资本进入云南并与云南本土文化互相交融而渗入到城市文化与生活中。同时,商贸的进一步发达、平民世俗化生活的更加浓郁;再加上民国期间,政府对昆明的很多街道进行了整修(如:长春路、武成路、三市等),对部分街道两侧的商铺建筑的形态及风格做了必要的控制。所以,形成了一些形式风格多样而统一、有连续完整界面,极具典型特色的街道空间与建筑形态:

  以武成路、长春路为代表的商住结合的二层木构架合院式建筑形态。前为商店铺面、后为居住内院,出檐硕大、上下两层界面对齐。整个街道建筑的高度、檐口、挑梁、穿枋、木窗、封火山墙做法大至相同,但却不管细微之处的精巧处理与变化。

  以金碧路为代表的,在二至三层的传统院落式民居的临街面上附加一层带有西洋券柱风格的“皮”的建筑形态及沿街连继界面。这些具有殖民化色彩的建筑立面构成,所依托的仍然是传统木构架系统的院落空间。一个个相对完整、规则的院落空间有机生长,沿街面由一个个柱与券的组合单元有序排列而成;同时,拱石结构技术与木构技术在处理方式上彼此交汇、融合,整体街道形式风格既完整统一而又清晰肯定,并富有多重表意的变化。

  以同仁街为代表的二层骑楼式建筑。与上述类型的建筑相似,它同样依托了内向性的合院空间,只是二层向临街面自然延伸并下设支撑柱,从而形成连续界面的骑楼式商业街。

  作者:陈民鋈

延伸阅读:消失 街区 昆明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