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土地估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土地短缺的责任

2008-01-07 19:41 来源: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土地短缺的责任

  “囤地”,无疑是2007年点击率最高的房地产“术语”之一。

  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称,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囤积在开发商手里的土地,总量多达10亿平方米。这份由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估计约2.4万亿元,每年“囤地”所需承受的资金成本约2000亿元。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也继国土资源部之后,公开建议应取消涉嫌“囤地”的开发商参与新一轮土地竞拍的资格,以遏制愈演愈烈的地价、房价涨风。

  而就在上述报告发布前夕,由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正式出台,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土地储备的全国性法规。

  如此密集的针对土地储备(或曰囤地)问题的官方法规和表态,以及来自学术机构的警告,不断提醒着人们土地问题的严重性。

  实际上,是土地供应短缺还是大量已出让土地被囤积,是造成地价持续高涨的真正原因——换言之,究竟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商应该承担高地价真正“幕后推手”的责任——的话题,一直存在不少争议。从北师大报告披露的情况看,原来政府的土地储备中心本身也有大量囤积土地的行为,若干主要城市已连续三年未能完成预定的供地计划,已成为导致当地楼价快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此一来,政企双方都要各打五十大板了。

  从理论上说,地方土地储备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根据市场实际需求,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一段时间内的土地供应,以调节地价,并由此影响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尤其是楼价的涨落。这方面,香港政府(不论是特区政府还是回归前的港英政府)都有成熟的经验供内地借鉴。

  问题在于香港毕竟是个弹丸之地,政府的土地政策完全从属于整体经济管治要求,而内地情况却复杂得多。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市场上土地紧缺,令地价上升进而推高楼价,并形成两者互相扯动的局面,客观上说对期望“卖地生财”的各地政府而言,不完全是坏事。中央政府在过去一年多的强力调控中,一再强调楼价涨幅及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将与各地主管官员“乌纱帽”挂钩,便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此敏感事宜上的微妙博弈。

  从操作层面上看,各个城市土地储备中心整理的土地,相当一部分来自旧城拆迁改造,偏偏在土地开发利益分配及合理补偿等方面,政府房企“合谋”损害普通民众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拆迁之难、纠纷之多,已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以至于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指示“缓行”。

  另一方面,尽管得到新的土地储备法规的支持,但土地储备中心对所谓闲置土地(包括开发商的“囤地”)的处理和回收,同样是说易行难。因为不少被指涉嫌“囤地”的海内外知名房企,本来就是地方政府好不容易请来的“财神”,请神容易送神难,政企利益已经捆绑在一起,或者牵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说清理就能清理的。这大概也是各个城市土地供应计划连年不能完成的客观原因之一吧。如果因此指责土地储备中心有意“囤地”未免冤枉。

  还有一个尚未得到足够关注的现实是,由于各地持续不断的基建投资热潮(房地产开发自然也在其中),现在据说不少省会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均严重超标,有些地方甚至已透支了未来3到5年的用地指标。这个难题如何解决,对政府的规划管理智慧和实际调控能力,显然是一次更严峻的挑战。

延伸阅读:土地短缺 责任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