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师打破人才短缺“瓶颈”
物业管理是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商品化进程产生的新兴行业,从1981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开始,物业管理从业队伍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从业人员已超过350万人,分布在3万多家物业服务企业。但是,与从业队伍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其专业素质并未得到同步提高。
一、物业管理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有关负责人日前谈到,多种原因造成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
一是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队伍建设跟不上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从业人员来源于各行各业,加上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三是现阶段我国物业管理处于扩张型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满足市场需求,但在没有严格准入制度的情况下,入行人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难以避免。
“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行业进步的‘瓶颈’。”这位负责人说,个别运作不规范的企业和专业素质较低的从业人员的存在,使一些物业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客户关系紧张,收费率下降,甚至引发激烈冲突和矛盾,降低了行业的公信力,损害了行业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已经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当务之急。
物业管理师制度是房地产领域继房地产估价师制度之后又一项重要的执业资格制度。业内人士认为,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业管理师的特点
推进物业管理专业化
随着现代楼宇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以满足物业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业主对物业管理消费和财产管理意识的增强,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管理物业、服务业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实施,正是通过执业准入控制的方式,保证物业管理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当的学历和工作经历。同时,这项制度也为社会提供了评判物业管理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和依据。
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化
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是《物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的基本目标,物业管理师制度通过规范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进而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无疑是最有效的治标之法。
《物业管理师制度暂行办法》规定,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物业管理师资格,物业管理师必须经过注册才能执业,物业管理项目负责人必须由物业管理师担任。随着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全面推行,物业服务企业聘用非物业管理师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化
物业管理区别于传统房屋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市场化。物业管理师制度的推行,使业主可以通过拥有物业管理师的数量来判断选择高水准的物业服务企业,物业管理师也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来选择从业单位。企业的竞争凸现在人才的竞争上,通过市场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打造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品牌企业,改变目前行业鱼龙混杂的状况。
促进物业管理国际化
物业管理起源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欧盟以及我国港台地区在物业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外物业管理企业大量进入内地市场的现实,要求专业人员资格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物业管理师制度的建立,不仅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物业管理的国际化进程。
三、物业管理师应具备五项基本条件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物业管理师应具备五项基本条件。
一是相当的学历背景
申请参加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必须取得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土建大专以上学历;取得其他专业相关学历、学位的,报考条件中相应增加两年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限制。
二是相关的专业知识
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科目为《物业管理基本制度与政策》《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和《物业经营管理》,其中涵盖了物业管理、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包括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是相应的执业技能
物业管理师的执业技能应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物业管理方案;审定并监督执行物业管理财务预算;查验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资料;负责房屋及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的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环境卫生和秩序等。
四是丰富的实践经验
物业管理师制度规定了不同的工作年限和从业年限标准,其中,中专学历的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8年至10年,取得博士学位的也必须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满1年。
五是良好的职业道德
物业管理师应当妥善处理物业管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诚实守信,为业主提供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服务,对注册物业管理师建立诚信档案,接受业主和社会的监督。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