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持续改进
1.持续改进的战略意义
持续的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核心内容之一。日本正是通过QCC,不断进行质量改进,才使其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美国今年来经济强劲,也是在技术上、管理上的不断创新的结果。早期的ISO9000标准忽视了质量改进,曾受到广泛的批评。为此在1993年专门发布了ISO9004-4:1993《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第四部分:质量改进指南》作为补充。2000版ISO9000族标准虽然取消了上述标准,但对质量改进更加重视。改进与测量、分析一起,是2000版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四大板块”之一。而且,ISO9004:2000的标题就改为“业绩改进指南”。
持续的质量改进是组织永恒的目标,任何时候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今世界上,质量改进更是组织生命力所在,不能荒废。
(1)经济的全球化使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竞争的激烈,迫使我们对产品管理、经营和发展战略等进行改进,这一切都可以称之为质量改进。
(2)知识经济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或工艺创新、管理或体制创新等等,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进的过程。质量改进为组织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
(3)产品的质量是竞争的重要手段。顾客总是抛弃质量低的产品,而去追求高质量的产品。质量改进正是使质量低的产品变成高质量的产品的过程,因而是增强组织竞争力的比由之路。
(4)任何一个系统在运行中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就会使该系统日趋混乱,最终导致衰亡。任何组织,以及它们下面部门和各级机构等,都是一个系统。为了避免问题增多造成的混乱,为了使组织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都应进行持续改进。也就是说,通过持续改进的方法解决产生的问题。
(5)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证组织以更好的效果和效率运行,提高组织的利润和效益,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持续改进不但可以为顾客提供更高的价值,使他们满意,而且可以改进组织的经营状况,使自己更多地获利。
(6)组织的前途如何,希望往往在其成员身上。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奴隶工作,组织才可能得到发展。在发展越来越依赖知识和智力的当代更是如此。通过持续改进,为员工做贡献、求进步、争先进、进行创造发明提供机遇可以使组织士气高涨,生机勃勃。
2.持续改进的原则
(1)持续改进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
(2)持续改进是针对过程进行的。
(3)持续改进是一种措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或创新措施)
(4)持续改进是为了提高过程的效率或效果。
(5)持续改进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6)持续改进是本组织全体人员包括各管理层都应参与的活动。
(7)根据改进对象,持续改进可以在不同的层次、范围、阶段、时间和人员之中进行。
(8)应不断寻求改进机会,而不是等出现问题再去抓机会。
(9)持续改进是最高管理者的职责。
(10)持续改进应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3.持续改进的环境持续改进需要有以下的环境条件:
(1)最高管理者的支持和领导。
(2)各级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和配置资源。
(3)组织和内共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
(4)确定质量改进目标。
(5)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信任。
(6)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培训。
(7)对改进过程进行鼓励,对成功的改进进行奖励。
(8)有较高的士气。
(9)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4.持续改进的组织管理
(1)由最高管理者授权,由组织内部某一部门(通常是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改进的管理工作。若组织庞大,也可以成立专门的质量改进管理机构。
(2)由负责持续改进的部门提出方针、策略、质量改进方案目标、总的指导思想,支持和广泛协调组织的质量改进活动。
(3)确定持续改进的需要和目标。
(4)进行质量改进策划,制定质量改进计划,采取指定或其他方式,由组织有关的小组或个人实施。
(5)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给予资源的和道义的支持和帮助,协调相关的事项。
(6)对持续改进进行测量、评价和奖励。
5.领导在质量改进中的职责
(1)制定持续改进的目标和目的。
(2)向被管理者传达持续改进的目的和目标。
(3)持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
(4)培育一种广泛交流、相互合作和尊重个人的环境。
(5)采用必要的手段,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并有权改进自己的工作过程。
(6)进行持续改进策划,必要时制定持续改进计划。
(7)为持续改进提供必要的资源。
(8)对持续改进进行鼓励,对其成果进行测量、评定和奖励。
(9)及时将持续改进的结果纳入有关的标准、制度和规定之中,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6.管理者的质量改进的职责
7.持续改进的效果质量的持续改进可以产生以下效果:
a)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b)降低成本。
c)改进与顾客、供方、员工、所有者和社会包括政府的关系,促进相互的沟通。
d)清除工作场所的障碍。
e)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f)为员工做贡献、求进步、争先进创造机遇。
g)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