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发改委官员:香港经济已进入平稳发展期

2007-6-11 9:20  【 】【打印】【我要纠错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史训锋摄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称,“内地因素”支撑香港经济平稳发展

  香港特首曾荫权在“香港经济峰会2007”午餐会上提醒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亚洲金融中心地位很稳固,它正受到来自上海、北京、新加坡、悉尼及首尔的挑战,不可掉以轻心。

  与居安思危的曾荫权相比,毫无疑问,张燕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作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断然否认了记者对香港经济的一切质疑。“非常好”是他受访时惯用断语。外界对于香港经济某些悲观判断,张燕生有些不屑。“那些不过是议论。”在公开场合,他经常会质问那些悲观论者:“你有什么证据?”而在记者面前,张燕生则为自己的乐观辩解:“如果 ‘好’是我们的基本判断,那么悲观论断者所说的问题不过是香港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香港回归十年,在各项硬指标的支撑下,“看好香港”成为共识。张燕生的选择则更为高调:用好香港,对未来中国的意义也许将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物坊 张燕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

  1984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86-1988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世界银行EDI进修和工作;1996-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专业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

  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等。其中部分成果曾先后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等奖项。

  话题一 支撑

  “香港经济已进入平稳发展期”

  “‘内地因素’是支撑香港经济发展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看到内地的货物像潮水一样通过香港向外运输。”

  新京报:香港回归时经济曾一度低迷,这是否属于回归阵痛?

  张燕生: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回归的负面影响很小。我们知道,1997年后香港外部因素动荡,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这十年香港经历了一个动荡期。但即使在动荡中,香港的表现仍是比较好的。香港是恢复最快的一个。

  新京报:2003年,香港亚洲第一大港的地位被新加坡港超越。这是否意味着香港在亚洲的经济地位有所下降?

  张燕生:完全不能这样说!香港和新加坡一直是亚洲两大自由港,两者航运总有互相超越的时候。但如果将这个问题放在整个珠三角领域来看,香港葵涌码头、深圳的盐田港、蛇口的大石湾、广州的南沙港等都发展起来了。我们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香港的葵涌码头,而是整个珠三角的港口群。它们的整体航运量,简直比新加坡不知大了多少!

  新京报:所以“内地因素”在香港经济中已变得非常明显?

  张燕生:太明显了!我们看这十年中香港表现最好的行业金融业。去年香港金融业在很多方面的表现,均已跨入了伦敦和纽约那样的世界级水平,其中非常显著的是股市。这当中中国大陆一些优秀企业的上市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再比如香港目前正在发展的人民币离岸业务,它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回归后,“内地因素”目前是支撑香港经济发展最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看到内地的货物像潮水一样通过香港向外运输,内地人像潮水一样到香港旅游消费,这些都太重要了。

  新京报:这么说,香港经济动荡期早已过去?

  张燕生:是的,现在进入了平稳发展期,而且速度很快。

  新京报:10年来香港发生的哪件事情给你最深印象(回归除外)?

  张燕生:首先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两年急剧减速和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连续打击下,香港仍能从中崛起。

  新京报: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你给10年来香港的发展打多少分?

  张燕生:9.99分。

  话题二 对接

  “所有部门参与方能解决CEPA细则”

  “内地很多人不懂CEPA,培训需要时间;香港政府需要考虑为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新京报: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很快要公布第四个补充协议,从2003年6月29日签署到现在,CEPA走过整整四年,当初的预想是否达到?

  张燕生:CEPA核心目的是减少双方经贸交往中的各种障碍和摩擦。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内地与其经济联系越紧密,对两地经济好处越多。从这点看, CEPA进展得很顺利。虽然内地和香港都是WTO成员,但是WTO是一个多边协定,是“1+150”,就是说任何协定要让150个国家和地区达成共识,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在“1+1”架构中很容易办到。

  新京报:但有人认为,CEPA效果有限,因为香港制造业基地大部分放到了内地,关税是不是零意义不大。

  张燕生:认为零关税对香港经济贡献有限的观点有合理地方,但不全对。首先你说得对,香港是个国际都会,因此大部分制造业放在内地,但是一些关键部分,比如设计研发还在香港,这就是所谓的“前店后厂”模式。但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中,怎么才能让前后互动更好、效率最高?无疑是彼此障碍越小才有好处,所以这也是CEPA的贡献。

  新京报:即使是服务业,也有评论认为,还处在“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阶段。

  张燕生: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意思是,我们还有很多实施细则尚且在制定。比如CEPA规定,香港建筑师可来内地从业,但内地建筑师分等级,香港则是由建筑师协会资格考试认定,两个标准如何对接?你发现,“小门”仍然很难进。

  我一直说,CEPA非常好,因为它把香港七百万人口和内地十三亿人口对接了。但实施细则不是商务部和香港政府谈判可以解决的,而是要和所有部门、所有地方进行协商,这需要大量培训,所以对接是一个工程,双方需要时间。

  新京报:想让CEPA协议更快做实,目前可以做哪些事?

  张燕生:和内地相比,香港政府非常被动。它的信念是不干预,但CEPA要求双方政府共同努力。因此香港政府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像内地一样积极为企业解决一些问题。

  话题三 互补

  “香港是内地市场经济的启蒙老师”

  “香港企业来到内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一步步教会我们的企业,如何为市场而生产”

  新京报:你曾说过,香港市场经济与内地市场经济存在落差,目前落差依然明显?

  张燕生:当然,现在这种落差依然存在,这种落差恰恰也是香港的优势。我们是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框架,而香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比如股市,内地企业到港上市,最后发现很多企业违法乱纪,最后被证明所有的上市资料、财务报表都是假的。发生这样的事情后,香港相关部门来内地执法发现,内地很多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予配合,这在香港很难想象。不管从信息披露,还是依法经商方面,我们都有很大差距。

  新京报:这种对接短期内可能不会改变。

  张燕生:的确是。但是,我认识的香港朋友们有个共识,那就是内地进步特别快。

  新京报:对接过程是内地向香港学习的过程?

  张燕生:可以这么理解,其实一直都是这样。香港企业来到内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一步步教会我们的企业,如何为市场而生产。可以说,香港是内地市场经济的启蒙老师。

  新京报:回归后香港是否也在向内地学习?

  张燕生:当然。香港过去是殖民地,一直都在夹缝中生存,所以只有小商品的“好上加好”,从来没有规模经济概念。现在他们在学习怎样发挥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市场优势。

  在这样一个市场中,就算只生产一瓶水,利润也很惊人。比如,娃哈哈去年利润就达到十个亿。香港人原来在内地人面前持有一种骄傲的心态,现在也变成向内地人学习。

  新京报:双方认同度明显增加?

  张燕生:非常明显。我的香港朋友普通话说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频繁往来两地间。

  双方的交流障碍在不断减少,不仅仅在语言沟通方面,心理上的障碍也减少了。

  话题四 竞争

  “我们为什么不抓紧用好香港?”

  “内地和香港之间怎么竞争?一个十三亿的大国经济和一个七百万的都会经济?不能把两者简单对立起来。”

  新京报:很多人担心服务业放开后,会给内地行业造成极大冲击。

  张燕生:这是一种荒唐的说法!良性的竞争和更好的服务怎么可能会是坏事?!我知道,你是担心产生抢饭碗的问题。

  蛋糕大了之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香港银行最擅长的是为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服务,大银行恰恰不愿意做这方面业务。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都进来了,但它们不为小顾客服务,像我这么有钱的人都用不起他们的服务(笑),一笔汇票收费那么贵!

  新京报:是否担心过内地和香港的竞争?

  张燕生:内地和香港之间怎么竞争?一个十三亿的大国经济和一个七百万的都会经济?我认为,不能把他们简单对立起来。

  新京报:现在内地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和香港存在怎样的逻辑联系?

  张燕生:毫无疑问是用好香港。我们比竞争对手多了这个优势。用我的话来讲就是,我们有一块五十年后才能发展出来的东西,现在提前拥有了,为什么我们不抓紧用好?

  ■记者手记

  他给香港发展差点打满分

  张燕生到底如何看好香港?看看他给10年香港发展打了多少分:9.99分(满分10分)。

  张燕生的乐观是有理由的:10年来香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两年急剧减速和2001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连续打击,然后仍能从中崛起。按照张的说法,香港人是全世界他所见过的人里面最努力的商人,不管条件怎样艰苦,他们总能寻求到一条发展道路,这的确令人惊奇。香港精神就是夹缝生存、自强不息,而这种精神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就是创新。

  十年前香港回归时,张燕生告诉他的朋友们,“我们拥有了一个五十年后方可见全貌的瑰宝”。十年中,香港经济不乏震荡,但作为观察者的张燕生从来没有丧失对香港经济所拥有的信心。

新京报

延伸阅读: 香港 发改委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