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

2007-02-05 14:00    【  【打印】【我要纠错】

  促进中部崛起,是进入21世纪中央做出的统筹全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实中央部署的需要,必须准确认识中部问题的实质,从战略层次上思考促进中部崛起。

  一、促进中部崛起是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

  1.在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差距日益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社会矛盾之一,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改革开放之后,鉴于国内外环境发生的变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国选择了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整体上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东部与东北、中部和西部人均GDP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差距的扩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鉴于此,在上个世纪末,中央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央相继提出这三大战略,回应了社会关于地区差距扩大的关注,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抑制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2.国际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东部地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也必然要求产业在空间上进行重新布局。东部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2004年,按货源地划分,东部外贸出口占全国的80%以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东部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但是,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低价格上,而这种低价格不是源于生产率的高水平,而是源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低水平。面对发达国家逐步筑高的贸易壁垒,面对国际上日益增多的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面对沿海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扬,东部参与国际竞争的模式必须转变,必须由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到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来。

  东部要升级产业结构,必然要为那些不再适宜于在沿海地区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寻求新的空间。东北、中部、西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水平低。东北、中部和西部的要素组合条件,决定了这些地区必然成为东部产业转移的目的区域。

  3.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增强了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扩大了国民财富总量,为协调地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中国仍然不甚富裕,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尚处于世界上中低收入国家的行列,但国家整体实力已远远高于改革初期,中央政府所掌握的物质手段也已远非改革初期可比。国民财富的增长,显著地增强了国家协调地区发展的能力,扩大了国家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空间,使国家无论在支持欠发达地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方面,还是在支持欠发达地区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方面,都有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在这种条件下,过去一些受物质条件限制只能束之高阁的战略或规划,现在都有可能付诸实施,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等三大战略恰逢其时。

  二、促进中部崛起必须着眼于解决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无论是西部、东北,还是中部,都是人口和地域大区,其经济社会发展均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复杂的结构性矛盾。尽管三大板块结构特征不完全一样,但是由于其农业人口比重均在50%以上,总体上说,都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这决定了它们的发展都是一项综合而系统的工程。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面临不同的紧迫性课题,三大板块发展战略的实施通常具有不同的始点和着力点。

  1.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西部大开发必须从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西部地区国土总面积688.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6%;人口3亿7千多万(2004年,下同),占全国的28.7%.西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是:(1)自然条件恶劣,聚集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在四大板块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大,消除“二元结构”的任务最为艰巨;(3)文化结构多元,居住着中国5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4)地广人稀,地区之间经济联系不便;(5)地处长江、黄河等多条重要河流的上游,生态地位重要,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生态安全;(6)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远景。

  以上诸特征决定了:(1)西部开发比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需要更长的时间,面临的任务也更艰巨,需要打好基础;(2)西部开发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必须从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绝对贫困开始;(3)西部开发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其重要内容。

  2.体制性障碍的严重性决定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必须以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的重组为突破口。东北地区国土总面积7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8.2%;人口近1亿1千万,占全国的8.3%.东北的自然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是:(1)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良好;(2)在四大板块中,乡村人口比重最低;(3)分布着众多的老工业城市,一些资源型城市的持续发展面临资源枯竭的挑战;(4)产业基础好,人才储备多,基础设施体系比较完善,经济起飞具备物质条件;(5)国有企业地位重要,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也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上诸特征决定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必须首先消除体制性障碍,必须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资产的重组作为突破口。

  3.与全国经济结构较强的一致性决定了中部崛起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叠性,决定了促进中部崛起必须着眼于解决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

  中部地区国土总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0.7%;人口3亿6千多,占全国的28.2%.中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主要特征是:(1)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既可承东启西,又可连南接北;(2)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良,农业开发比较早,是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剩余农副产品输出基地;(3)传统文化积淀比较深厚,重农、抑工、轻商的思想观念影响较深,历史上政治动荡多,往往是农民革命的发起之地;(4)现代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区域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产业集群;(4)人口稠密,区内外经济联系较为方便,产业成长容易获得市场支撑;(5)农业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但其严重性弱于西部;(6)绝对贫困已基本消灭,生存问题已基本解决,发展问题已摆在优先位置。

  揆诸中部的各主要特征,并与其他三大板块相比,可以认为,中部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与全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指“二元结构”)具有最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明,中部崛起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高度的重叠性,中部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中部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中国问题的解决。在发展方面,中国的问题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问题;因而中部的问题其实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问题。这决定了促进中部崛起没有“抓手”和“牛鼻子”,一开始就必须着眼于解决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

  三、中部问题的实质是通过加快中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实现全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实现全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加快中部发展,中部崛起要服从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另一方面,现阶段中部崛起面临着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同的突出矛盾,要把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内容。

  从前者出发,促进中部崛起重在培养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群。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进入新的世纪,依然需要发挥东部在经济增长中的“龙头”作用。但是,由于东部生产要素价格正在呈现上升之势,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增长极”来带动,而中部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和起飞条件的日益具备,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方向之一。

  从前者出发,促进中部崛起还重在创造21世纪中国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进入新的世纪,中国要参与国际竞争,依然主要依赖东部地区。东部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而产业在空间上的转移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产业移入地必须具有产业成长所需要的优良的商业环境。这种环境不仅决定于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高低,而且还决定于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与否,以及制度环境的优劣。因此,构建产业发展的适宜空间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后者出发,促进中部崛起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长期谋划。无论是从地域大小来看,还是从人口规模来看,中部在四大板块中都不是最大的。但是,中部的发展依然是一个艰辛而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1)中部人均GDP刚刚突破1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虽已跃入中低收入地区的行列,但是完成经济社会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中部人口多于世界上许多大国的人口,接近欧盟十五国的总人口,中部是庞大而综合的经济体。这一区情决定了中部崛起需要综合系统的战略加以指导。

  从后者出发,促进中部崛起还要建立综合的产业体系。中部人口众多,农村人口数以亿计,经济和社会转型与整个中国的社会转型一样,必须以就业机会的大量创造为前提,任何单一产业的发展都不足以支持中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部崛起需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来支撑。

  四、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既决定于中部问题的实质及中部面临的核心任务,又决定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时代背景

  中部崛起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既决定于中部问题的实质及中部面临的核心任务,又决定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时代背景。中部问题的实质是经济和社会转型,中部崛起的核心任务是工业化、城市化;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时代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不够完善;社会物质财富已有巨大增长但尚不充裕;区域经济发展正在由重点开发转向协调推进。鉴此,制定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和政策要遵循如下五项原则:

  第一,综合配套原则。中部问题与西部问题、东北问题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主要在于,三地都没有完成经济社会转型;其不同之处在于解决中部问题没有“抓手”和“牛鼻子”,一开始就必须着眼于解决综合性和系统性的问题。

  第二,公平待遇的原则,即要符合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总体要求。在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阶段之后,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政策的制定应当体现公平竞争的要求。要逐步消除中部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促进各地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也要防止产生新的不公平。

  第三,重点突破的原则,即要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壮大和增长极的形成。中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旅游产业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有适当的扶持,就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因此,要根据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生产力布局的现实状况,重点支持中部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产业带(圈)的形成。

  第四,合理补偿的原则,即要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已经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五,制度建设先行的原则,即要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促进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把制度建设作为中部崛起的根本保证,坚持以开放促崛起、以改革促发展。

  按照这些原则,未来的区域政策应该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在总体上,要逐步淡出排他性区域政策,消除或减弱目前所存在的区域政策不平等状况。二是按照各区域在全国的特殊功能和地位,以及其面临的特定问题,可以在不损害全国政策统一性的前提下,针对特定区域的特定问题,采取一些特定的政策手段予以支持。这些特定手段应具有“三特”:(1)在特定的区域内实施;(2)针对特定的问题实施;(3)在特定的时间内实施。显然,这种政策也有一定的区域排他性,但是受到了严格限制的排他性。

  五、中部崛起要走符合中部区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要依托中部的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中部在全国的功能和地位,在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内在发展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大中央政府的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崛起

  1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这一“重中之重”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鼓励中部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比照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政策,支持中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国有企业改革。

  3依托中部的区位优势,适应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要求,建立中部地区现代交通综合体系多方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中部大市场大流通的发展。

  4为适应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的需要,中部物流产业要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基础性产业,充分发挥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形成一批在全国和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商品集散地、出口商品基地、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基地以及完善的、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

  5中部生产力布局应该构建“宏观成带、中观组团、极核突出”的战略格局,即:大尺度上充分依托贯穿中部的交通干线形成重点发展轴带,以有效联通和集聚区内外各种要素;在中观层面上着重发展若干集聚组团,组团间以及组团内城市间要形成合理的功能组合以及产业关联,强化分工协作;同时要突出组团中心城市尤其是龙头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形成区域增长极效应。

  6.中部应推行“两核两带六圈”的点轴圈带动战略,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武汉和郑州为双龙头,以沿京广线和长江经济带为一级增长轴,并以六个省会城市为中心构筑六大城市圈的格局。应做大做强龙头和极点,把条件好、潜力大的“十”字架构地区作为重点发展地带,通过中心城市促进六大“城市圈”迅速成长,通过发达的城间交通实现“轴”的联动,带动沿线、沿江区域的迅速发展。

延伸阅读:促进 中部 崛起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