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资讯中心 > 建设趣闻 > 正文

加州现地下中国城秘道

2007-10-23 17:15    【  【打印】【我要纠错】

  重庆时报10月17日报道 近日,一组考古学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发现了一条通向“地下中国城”的神秘地道。有百多年历史的地道居然是通过临街商铺库房进入的,考古学家推断,这些地道除了可以通向神秘的地下城市外,还可用来冷藏物品,运输和紧急撤离。

  用雷达寻找秘密地道

  为探究这条地道背后的历史,弗雷斯诺市政府和当地一支保护“地下中国城”的小组已筹资建立专项考古计划。目前,考古学家们正努力使用可探入地下的雷达寻找更多的秘密地道,他们确信错综复杂的地道连接着一个庞大的“地下城市”。考古学家将采访附近曾见证过这段历史的居民,并与雷达测量数据作对比。这将为考古学家提供线索,有助于更快更准地定位更多秘密地道的位置。

  此次考察的另外一个重点是,看这些地道是否相互独立,是否延伸到被地下室阻挡区域以外的更远地方。此次考古还在于查证“地下中国城”的历史,并更多地了解城市的建设者和居民。之后,考古发现的文物将被收藏,并在将要修建的中国城博物馆内向公众展出。

  地道可用于储藏食品

  经过对“地下中国城”的初步考古研究,专家惊奇地发现,这些神秘的地道隐藏着鲜为人知的“中国城”旧貌,昔日多元族裔聚居的繁荣景象随着城市的建设而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很早以前,中国人就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追寻他们的寻金梦。人们在这片异乡聚居起来,发展出一条条唐人街。据悉,“地下中国城”的地下室和地道普遍建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可以通过一些临街商铺的库房进入。这些地道构成的“城市”的用途多种多样,部分中国人既住在那里,也是他们储藏食品、货物甚至紧急时刻的逃生之所。

  日本墨西哥等国移民迁入

  弗雷斯诺市曾是美国西部的铁路枢纽。当地历史保护官员卡拉纳·哈特尔斯雷·德雷顿说,现有铁路线以西约6个街区就是当时弗雷斯诺市“地下中国城”的诞生地。和著名的旧金山、纽约中国城不同,弗雷斯诺中国城的地上遗迹未能完好保存。

  当时这里除了是中国人的聚集地,后来日本、墨西哥、葡萄牙等国移民也陆续迁入,他们以铁路线为界,与不断扩大的白人区分隔。

  引发商机

  希望开发中国城成旅游景点

  如今,弗雷斯诺市“地下中国城”因长期废置已经淡出历史舞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里的大部分房屋随市政建设被拆除,旧建筑所剩无几,里面的居民纷纷离开,现在只有流浪汉在那里出没。有关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地道是昔日“地下中国城”的历史见证。当地政府女发言人帕蒂·米勒也强调了保护历史遗迹的重要性。

  “地下中国城”的开发目前引起了商界的极大兴趣。当地的“中国城复兴有限公司”以抽彩的方式,出售了4套“地下中国城”的旅游线路。谈及“地下中国城”的未来,德雷顿希望这里能发展成旅游景点,向游人诉说历史,所有旅游收入都将支援贫困地区的发展。

  新闻关注

  这里曾是商业和夜总会中心

  年幼时曾亲临地道的亚裔里克·卢回忆说,当年,他无意中发现外祖父店铺中有道活动的地板门,顽皮的他通过此门到达了“地下中国城”。“进入‘地下中国城’首先要穿过黑黑的地下室,地下城的通道非常狭窄,只能供两个人并肩通过。”他说。

  据卢回忆,“地下中国城”遍及弗雷斯诺市及邻近地区,并向东北延伸到地铁线和现在的Chukchansi公园地下,止于范尼斯大道。昔日的 “地下中国城”曾是繁华的商业和夜总会的中心。当时的居民经营着商店、寺庙、教堂和中式与日式学校,许多楼房都有地下室,其中一些彼此相连。现在可见的被砖墙阻挡的地下室,实际上隐藏着地道的入口。由于后来遭到非法闯入,店主们把这些入口封存了数十年。“住在‘地下中国城’的居民都相互认识,人们彼此非常有礼貌,那里的妇女穿着绸缎衣服,看起来生活得非常和谐滋润。”卢称。

  现在,卢的家里仍保留着祖辈们在“地下中国城”生活时所使用过的东西:精雕细刻的高大花瓶、画作、手工收银机等。

延伸阅读:秘道 趣闻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