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11:33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不久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赵辰教授主持修复的“浙江庆元后坑木拱廊桥”,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最高奖项“卓越奖”。为什么小小的一座木桥能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我们采访了赵辰教授。
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
“木拱廊桥”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精妙的桥梁,凝聚了先民的无数智慧,现仅在浙南闽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存在。在赵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种桥的照片: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就这样巧妙地搭接,简单的结构,却坚固异常;桥面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挡墙,整座桥形似一道长廊横跨在山间。有意思的是,廊桥的桥内还设有神龛,据说古时人们都把这里作为一处祭祀中心。两边则有供行人休息的宽板凳,行人走累了,完全可以在桥上休息。赵教授介绍,这种桥全国现存大约100座,且主要分布于浙西南的景宁、泰顺、庆元、龙泉和闽东北的宁德、南平等地区。
保护状况堪忧 修桥工匠难觅
但是,这种当地特有的木拱廊桥,现在大多已破旧不堪。这次修复的“后坑桥”,2001年前去考察时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桥面上的挡板,几乎全部脱落;桥底的圆木被当地的农民盗用,整座桥摇摇欲坠。
最严重的是,桥可以修复,而修桥的人却已经极少。赵教授介绍,现在,只有在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处的木拱廊桥才能得以保存,而比较发达、繁华地带的桥早已不见踪影,因此现在懂修桥的工匠也少得可怜。他们在当地文保部门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工匠,懂得这门技术,但是可能再也没有传人了。
分析模型结构修复古桥
赵教授介绍,他们考察研究了这种桥的结构,还做了许多模型,并由当地老工匠验证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这个缩小了的“木拱廊桥”可以一步步组装,由此就可以看出它是如何建成的,并可以将这门古老的技术保留下来,以后年轻的工程师,即使从没见过这种桥,也可以根据他们分析出来的结构模型修桥了。
现在,“后坑桥”已经完全修复,它长近30米,宽七八米,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政府正准备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世人很快就能欣赏到它的优美身姿。
为何只在浙南闽北出现?
那么,为何全国只有这一地区才有木拱廊桥呢?赵教授解释,这是由当地的地理、人文、气侯、生态环境造就的。他们当年调研了景宁、泰顺、寿宁、庆元、龙泉共20余座木拱廊桥。从地形、地貌看,都是位于山区,山高沟深,溪流纵横,那里的地理位置处于温带亚热带,雨量充沛,水流较多,人们交通很不方便,这种桥梁很适合当地的环境。
他介绍,当地的河流大多不宽,却非常深,因此桥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造桥的材料,就是山上原产、随处可见的杉木;桥的所有的压力都由两岸承担,充分利用了山崖岩石的稳定性;最妙的是这种桥耐压,却不抗震,而这个地区历史上从没有地震。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了。
来源:南京晨报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