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11:18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最近,中国建筑学会组织业内专家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世界建筑博览园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正式开始。同时,中国建筑学会网站也挂出了参加大奖赛的具体要求和报名申请表。中国世界建筑博览园将选址在距世界文化遗产江苏省吴江市同里古镇退思园仅两公里的绝佳地段。当地政府和开发商中国新城市建设公司都表示了建设决心,当地居民也开始动迁。但要使世界建筑博览园成为设想中的中国万国艺术博物馆,成为国际建筑文化的示范项目,成为国内外设计大师创作舞台,同时又能很好地保护古镇风貌,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对参与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将是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世界建筑博览园的夙愿
同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千年古镇,同里退思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历史悠久、自然景观独特,文物古迹众多,距上海虹桥仅80公里,水陆交通便捷,素有“苏淞要途”之称。
目前,同里镇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总收入的半数左右,2010年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给同里古镇带来新的希望,古镇力图通过寻求新的旅游增长点和更高的旅游承载能力,吸引更多的游客。而抱有建设世界建筑博览园夙愿的中国新城市建设公司的想法与同里古镇相关领导想法一拍即合。他们认为,世界建筑博览园项目落户同里,将对同里的旅游发展与文化品味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想中的世界建筑博览园将装载世界文化,展示万国建筑,展示世界建筑科技,建设生态人居示范,预计总投资约3亿美元。项目由万国建筑园、世界名人宅邸、私家园林大观园、万国建筑科学博览中心组成。万国建筑园中199名国际建筑师的单体作品将由中国建筑学会举办“世界建筑博览园设计大奖赛”以及专家推荐方式取得;万国建筑博览中心由国内外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建筑材料五百家企业作为会员,中心将建成展销一体的永不谢幕的博览会。项目投资商拟与国际展览局等单位共同创办世界建筑博览会,并且提出,昆明有世界园林博览会,同里将创办世界建筑博览会。项目投资商正在寻求像昆明世界园林博览会那样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
在开发商提供的世界建筑博览园设想中,还有中国古镇园,准备从20个中国著名古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建筑,打造中国首家博物馆。世界名人宅邸设想收集66幢世界名宅原汁原味地仿建;私家园林大观园还准备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33个私家园林仿建在一起,让人们在一园之内,观世界私家园林。北京四合院、苏州拙政园、杭州郭庄、维多利亚庄园都在其中。
项目在设计、选材、以及施工中,将以生态、节能为主题,将项目建成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示范工程。项目将与中国生态学会,中国科学院为生态环保合作伙伴。
是机遇更是挑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在谈到这个项目时认为: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项目。项目很大,世界建筑博览园名称也很显赫,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第二,这个项目将建在一个重要地点。同里的位置非常重要,近靠上海、苏州,外接南京、武汉。第三,项目的投资巨大。同时,这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其挑战性表现在:第一,区位环境非常敏感。项目距同里古镇只有两公里,同里是千年古镇,江南著名水乡,同里的退思园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地段与环境是非常珍稀的,在这里建设项目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第二,规划和设计理念方面也面临严峻挑战,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社会对其非常关注,如何处理好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矛盾,做到既保护好,又开发利用好,是非常困难的课题。一些名镇有保护,但过度商业化,使民居的原真性遭到了破坏,那样的道路很值得商榷。同里的原真性保持的非常好,规划设计方面如何反映更多的文化内涵,也富有挑战意义。第三,建筑形式上的挑战。规划与建筑通过其形式表达理念,传承历史文脉。世界建筑博览园,做不好,就成为抄袭世界各地建筑的大杂拌,大拼盘,破坏了古镇的风貌。在世界建筑博览园规划设计中,能不能有一条好的主线,把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需要深入研究,不能简单化处理。第四,材料和技术上也面临挑战。在同里建设世界建筑博览园,应该符合当今国际潮流和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的要求,在材料选择上,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精神,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规划设计责任重大
宋春华说,同里世界建筑博览园等项目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困难,同时也是成功的机遇。希望建筑界能把同里世界博览园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共同努力,拿出好的作品。
中元国际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费麟代表建筑师谈了对同里世博园项目的看法,他说,在前段时间大拆大建的条件下,同里古镇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是非常不容易的。如何在这样的地区规划设计好项目,反映时代特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是给建筑师出了一道难题。
费麟认为:建筑师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帮助政府和开发商出谋划策,发挥建筑师在建筑策划方面的优势。同里世界建筑博览园还处在概念构想阶段,如何让这个项目更好的落到实处,如何保证项目在不破坏文化遗产,做到生态、节能、环保的同时,还能在将来好用,带来很好的收益,都需要设计人员从交通、垃圾处理、水暖电供应,环境创造等方面认真思考。
来源:中国建设报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