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1 11:07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阮仪三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原籍扬州,1934年生于苏州市。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他主持的周庄、同里、乌镇、西塘、南浔等古镇保护规划,被称作“是一块里程碑”,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3月7日晚上,记者拨通了上海阮宅,通过电话转达了荣巷部分居民的意见。阮仪三先生在电话中平静而细致地讲述了他对荣巷保护的思路,并阐发了自己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
“荣巷和周庄不一样”“荣巷和周庄不一样”。周庄的建筑群大抵是一致风格的,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貌,我们将其70%以上都做了保留,在性质上也是博物馆性质。
但荣巷不同,历史建筑原本就不多,多是民国以后建造的,原本就不是“荣家”一户人家的,大多是荣家企业的职员、职工所住的生活区,就是改造后还是会有许多老百姓要居住的,这是个现实的生活区,而不是博物馆。我们的保护就是要把文物、优秀历史建筑、能体现历史风貌的建筑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保留下来。而这个保护又有留、拆、改的不同,留存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典型民居,也要纳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去。还有一些老房子,外表要尽量留存历史风貌,内部生活功能则要现代化,使生活其中的人享受到现代的种种方便。
有小河符合江南地区景观设置谈及改造方案中的“小桥流水”,阮教授认为历史上荣巷是有河的,现在水道的设置也是依据当年的资料恢复的。而且荣巷改造后有开发旅游的要求,有小河是符合江南地区景观设置的。
“中国特色不一定非要木窗门”阮仪三先生特别强调,现在古建筑保护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保护就是什么都不能动,认为保留历史风貌就是造仿古建筑。这是很偏的观念。他建议媒体多宣传一下我国的《文物保护准则》和国际上早在1972年就公布的《威尼斯宪章》,提升文物保护的观念。至于目前荣巷改造方案上那些新建的民居和商业区的建筑,他表示“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设计的意图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尽量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新型建筑。他介绍说,自己领导的班子曾经在苏州的双塔寺37号街坊、凤凰街22号街坊、养育巷10号街坊等处的改造中做过类似的尝试,当时许多人不接受,但过了一年后就渐渐认同了。他建议无锡关心古建保护的人士不妨去看看。“中国特色不一定非要木窗门。”
来源:江南晚报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