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定位

2006-4-13 15:43  【 】【打印】【我要纠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谈之一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作为主管全国村镇建设工作的国务院行政管理部门,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牵头部门,建设部任务艰巨。为此,我刊特邀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请他就建设系统如何认真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并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发展和农村工作的实际,谈一谈如何切实做好新时期的村镇建设工作。

  历史方位,是指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历史地位,是指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统领作用,因此,是历史地位、统领作用、规律使然三个方面的综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可以理解为,它确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定位。

  艰巨的爬坡阶段

  历史地位主要是文件指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由现代化进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决定的。第一步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第三步是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们过上小康生活。现在到了最为困难的时期,到了艰巨的爬坡阶段,因为此阶段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最为困难、最为艰巨,对中国现代化影响最大、最不易把握和最急需解决的是中国的“三农”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坡就爬过去了。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实现十六大目标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三农”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巨、复杂和长期得多。一是中国农村点多、量大、面广,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多寡不均,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社会结构错综复杂,长期的粗放生产方式和落后生活方式,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协调发展。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320.7万个村(其中行政村63.4万个),2.05亿户,7.95亿人口。二是作为阶段性发展目标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不多了,到2020年也只有15年时间,平均每年要解决5000万至6000万农村人口的人居环境落后问题。可以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

  统领“三农”工作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统领“三农”工作的总纲。随着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入,影响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制度性问题不断显现,在“两税减免”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削弱了基层政府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发展差距加大了;在支持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4000多万失地农民。近些年,中央支持农村发展的力度逐年加大,这些资金和政策多是通过“条条”下去,没能形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合力,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管理和农村发展的行政成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镇机构人员膨胀的外部环境,也滋长了部分农村干部群众的依赖心理。重城轻乡的问题尚未从制度上解决。一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了8万多亿元,其中80%以上投向了城市。二是城乡人均收入差达到了3.2∶1.三是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也在加大。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三农”工作涉及到各个部委、各个方面,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科学的发展观竖起了新农村建设这面旗帜,有利于统一各方面认识,统领各方面工作,实现在新历史时期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科学统领。村镇建设工作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统领要求,稳步推动新时期村镇建设工作。

  调整了城乡建设(村镇建设)指导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标志,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上写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工业化初期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国发展不可回避的规律。这是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辨析形势、指导工作,是“三农”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变化,也是我们建设工作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变化,更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逻辑起点。

  目前我国有8亿多农民,16.67万平方公里非农建设用地,有360余万个自然村(含63万个行政村),2万多个建制镇和1.8万个乡集镇。长期以来,公共财政主要面向城市和城镇居民,农村基础设施一度被忽视,基本上靠农民投工投劳自力更生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自身经济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2000至2003年村镇人均公用设施投资为36元、42元、68元和67元,而同期城市则分别为487元、658元、887元和1320元,差距一直在13倍以上。

  截至2004年底,我国农村住宅投资已经超过2300亿元,全国村镇房屋建设量近年来一直都维持在8亿平方米左右,其中农房占6亿多平方米,由于村镇建设工程具有点多、面广、线长、规模小、管理成本高等特点,工程质量混乱、安全事故呈现上升趋势。在农村住区环境中,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年产量已达6.5亿吨,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污水灌溉面积已占灌溉总面积的7.3%%;化肥、农药施用失控,农村环境的化学污染逐年加重。农村大规模家畜养殖业缺乏环境治理,单靠农村和农民自身力量,难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和公用设施匮乏落后面貌。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推动解决农村面临着的落后面貌问题。

  创新面向农村的工作制度和方法

  第一,考虑城市发展时必须要考虑农民。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农民主体的角度多加思考,改变单一从城镇角度的研究模式。城镇化的主体是农民,是农民对社会生活和从业的选择。从历史发展进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在未来发展中,长期影响我国协调发展的城乡两元经济结构会有重大突破,在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上应有重大举措,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要有重大进展。例如,解决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工的长期定居问题就是利城益村的德政之举,我们要从城乡两个方面考虑。其一由于户籍政策导致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不稳定,城市就业门槛和落户门槛过高,进城农民定居落户比重长期偏低,造成了中国特有的不完整的城镇化发展。其二,在城镇化过程中,无力向城镇转移和没有转移意愿的农民,难以分享到国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城乡发展差距逐年增大,农业和农村活力持续下降,农村凋敝和社会分化加剧,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和国家稳定成本呈加大趋势。

  第二,做好“三农”工作必须要重视和创新农村工作。以前我们谈农村工作,更多的是从农业、农民、农村自身角度来谈,现在,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来谈。城乡建设工作、村镇建设工作必须从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全面和谐发展这样一个层面,实现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系统的推动。建设部的村镇建设工作既是建设系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三农”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城乡两个方面、从市民和农民两个角度思考问题。例如,“城中村”问题就是一个必须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思考的难题。中国农民在城中村的改造中,一是不能采取剥夺式的,让农民一无所有地进城,二是不能单纯考虑农民利益,无偿或过多地占有城市集聚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逆城镇化的,或者叫返城镇化的,而是支持城镇化发展、协调城镇化发展,为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奠定社会基础、人员素质基础和社会结构基础。

  协调国家帮扶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

  简单地说,就是各级政府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央2006年的1号文件表述为“三个高于”。我认为,即现有的惠农、利农、便农政策不能变;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量部分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

  上述五点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发展时期,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定位,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的重点,也是我们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

作者:李兵弟

延伸阅读: 社会主义 新农村 建设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