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其他相关 > 正文

激情创造永恒的经典(上)——三说“新东方主义”艺术观(图)

2006-04-20 08:52    【  【打印】【我要纠错】

  半个世纪以前,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建筑史》一书中不无担忧地写道,“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是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以致民国初期,殆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梁先生当年肯定没有想到,在他所提到的“民国初期”其后几近百年的今天,欧美建筑思潮在中国城市建筑中的再一次涌入而且是在数以百倍之量地涌入。

  今天,在新消费主义的国际浪潮下,在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中,中国不少城市的建筑正在相当普遍地走向一种混乱的偏失,人们及其建筑们或者追求各种各样“之最”,或者寻觅另类独特甚至以丑为美,或者制造超现实的梦幻场景,或者表达虚伪的威权主义,或者摹仿奢侈和浮华,或者把玩戏剧化的夸张和俗趣,或者卖弄异国的风情和营造假洋景观。很少有人认识到,丑陋的建筑是一种罪恶,不能产生情感交流的空间是失落的空间。

  在白宫的故乡美国只有一座白宫,而在中国的城市里我们竟能找到数以百计的白宫和类似白宫的官衙建筑,甚至于发达地区的不少乡镇政府机关也堂而皇之地驻扎在显示威权的欧风宫殿式建筑中。试问,一个东方文明大国怎么能够容忍在我们今天的城市建筑形态中全是外国的主义却唯独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主义?

  建筑是什么

  要想创造民族建筑的时代艺术风格,我们很需要明白建筑究竟是什么。我记下了许多人对建筑的各种哲学定义,不妨罗列在此——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文明的载体。建筑是象征的艺术。建筑是时代的缩影。建筑是社会的印痕。建筑是历史的轨迹。建筑是城市的抱负。建筑是权势的象征。建筑是弥散的语言。建筑是情感的抽象。建筑是人性的宇宙。建筑是精神的外在。建筑是审美的愉悦。建筑是创意的构成。建筑是哲理的诗篇。建筑是传统的剧情。建筑是艺术的综合。建筑是风格的画像。建筑是几何的美感。建筑是符号的逻辑。建筑是集合的个性。建筑是空间的句法。建筑是功能的承诺。建筑是批判的历史。建筑是遗憾的艺术。建筑是精神的家园。建筑是城乡的标识。建筑是民族的型格。建筑是环境的点缀。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建筑是差异性的相似。建筑是跨学科的尺度。建筑是时空的艺术维度。建筑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建筑是地缘政治的美学。建筑是空间的物化领域。建筑是客观化了的快感。建筑是生活境界的表象。建筑是文化的理学品格。建筑是民族的精神需要。建筑是艺术个性的空间感受。建筑是与生活同一的审美。建筑是有生命的文物。建筑是文道和商道之器。建筑是不断摩登的运动。建筑是文明现象的固化。建筑是超越功能的形上。建筑是有思想的空间创造。建筑是人控的中介环境。建筑是国家意志的表征。建筑是社会发展的文化诉求。建筑是有文化目的的视觉创造。建筑是人类最伟大的历史记录。建筑是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建筑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hspace=0

  ——既然建筑的艺术内涵和哲学精义如此博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建筑艺术的责任和建筑风格的使命吗?

  美是难的

  柏拉图说,“美是难的。”美之所以难是因为真正的美是真实而且有灵魂的,是有文化差异与地域特色的,是无时不在进步的更是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来的。融贯古今和汇集中外的“新东方主义”更难,因为我们面对着西方艺术以及国际化、现代化文化思潮的当代势差,因为我们的民族存在着审美进步的历史断层以及审美决策权的不当分配,还因为我们当中有不少人缺乏勇气来挑战这个需要奋力创造才可能有所成就的庄严命题。

hspace=0

  我们需要意识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迈向世界强国的东方大国来说,在广纳国际多元文明艺术精华之同时,必须责无旁贷地传承并且光大本土的、传统的、经典的文化艺术及其各种载体。社会的现代化不能离开文化的根和本。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由中华民族自身久远历史所富集的传统文化的种种资源,包括艺术方面的元素、符号、语汇、肌理、文脉、概念、理念、思想、精神和意象,这些资源确实举世无双并且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足以显示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我们必须避开若干个认识误区,尤其要注意到必须“积极传承”传统,而不是固守、复旧或因袭传统,更不可以去刻意地追求假古董和伪传统。传统固然美但毕竟已成往昔,创新的本质是创旧立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再创造。

  我们不能够固守自我而闭关锁国,也不能够片面地强调保护而忽视创新,唯有在百花齐放的文化交流中保持不断创新的传统精神,才是有效地维护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历史文脉正确的文化态度。

  正因为其难,“新东方主义”更加应当受到广泛的重视。有着艺术大国俄罗斯血统的康定斯基曾说,“凡是由内在需要所产生的来源于灵魂的东西就是美的。”我们今天最应当有的艺术态度就是努力去创造归属我们民族文化灵魂的新时代的艺术美。

  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地方性与时代感、传统与创新这三大重要课题从来就是建筑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熔铸中西、独塑新格的“新东方主义”其实并不难,真正难的可能是我们的勇气——那种本来就应当有的、超越功利的和有民族文化责任感的艺术创作勇气。

  时空的图腾

  人文的本质是历史的,美的愉悦来自人类不断进化的文化意识。人们不可避免地多有一颗尊重传统和怀思过往的心并且又总是依照美的规律在前进。所以,建筑艺术的精神一定离不开充满文化本真的思考和行动。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人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中生活在一种缺乏人文美教育的状态内。一俟国门初开,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西方已经远远领先于我们的现代美的影响、干扰、冲击甚至于征服。我们应当承认,源自欧陆的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及其艺术成果客观存在着并且相当强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又似乎应当感谢这些年来西方艺术的无情涌入,这几乎是一个必然要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引入了竞争同时也引入了警醒。历史有时候就像一根无情的鞭子,问题在于鞭策之下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麻木?

  源于古希腊、成熟于古罗马、光大在全欧美的西方美学成果并不是我们自己仿效的方向,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学习、引进、消化和吸收西方美学和异质文化中宝贵的营养,却没有任何理由广泛地忽视一个伟大民族本身应该坚定地拥有、积极地传承和锐意地发展的本土文化艺术。当我们看到西方流行文化铺天盖地地入侵和民族文化尊严的仓促抵挡及步步后撤,看到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都有美妙的天际线而乡村都有其自己的鲜明特色可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却总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时,再看到只有少得可怜的国人和洋人在关注中华民族的新建筑艺术问题时,我们应当为自己感到汗颜。

  更加令我们汗颜的是,我们本来守望着世界上最大的一座文化金矿,那就是中华民族进化时空中的文化图腾。我们拥有浩若烟海的宝贵资源却不懂得如何去珍视和利用它们。中国人太需要重新去发现我们身边和心中的美以及她真实的价值。

  美学家李泽厚提醒说,“对以儒学为主的华夏文艺审美的温故,从上古的礼乐、孔孟的人道、老庄的逍遥、屈子的深情和禅宗的形上追索中,是不是可以因略知人生之味而再次吸取新知,愈发向前猛进呢?”中国文化的审美之道——“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物以心合”、“刚中而应”、“贵和尚中”、“大亨以正”、“道在器里”等等令我们今天还有资格在祖先的哲思仙界中逍遥神游。历史上的中国其实并没有在艺术上输给别的国家民族而是常有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中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史前的黎明、秦汉的晨露、隋唐的暖阳和明清的暮霭,曾书画过数以千年的无尽精彩。我们有过商周时的“高台建屋”、秦汉时期的都江堰,两晋南北朝时的宗教寺塔,隋唐时的大明宫,宋代的汴京开封府,还有过明清时的宫殿城池和江南园林等等。中国传统建筑向来“轻神而重家、达理而通情、亲地而恋木”,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以及时空意识,并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世界民族的艺术之林中自成一等、独树一帜。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无数传统纹样——梁枋、斗拱、云头、雀替、昂嘴、石鼓、台基、柱础、墙檐、屋脊、砖雕、线角、贴脸、仰尘、饰面、彩绘、门墩、窗牖、隔扇、瓦当和藻井等等。这种种的纹样若经现代审美思想的加工和再创造,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素材。

  在中国人历来创作的文论及画论之中有过不少道破创作机巧之语,我特别欣赏唐代王昌龄论《诗格》中那句话——“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还有清代但明伦评《聊斋》时的那段话——“文忌直,转则曲;文忌弱,转则健;文忌腐,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聚;文忌松,转则紧;文忌复,转则简;文忌散,转则聚;文忌熟,转则生;文忌板,转则活;文忌硬,转则圆;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好妙的一个“转”字,新艺术的创作玄机莫不汇诸于此文此字之中。

  中国的儒学规矩、道家境界和佛国人间为我们的民族艺术创造了重要的象征意向。儒家重人伦而轻功利,注重情和意的表达;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拙朴而清雅的生活;佛家则追求恬静、飘逸和浪漫的感觉。

  中国的建筑意匠们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遗著,如春秋的《考工记》、唐代的《黄帝宅经》、北宋的《营造法式》、明代的《长物志》和《鲁班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等。

  中国人很需要重新认识这座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富矿以及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创造力的精神基因。当我们今天看到四川广汉三星堆三千六百年前的那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巨作时,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更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民族艺术缺少现代创新而深感羞愧。

  今天,饱经历史风雨淘洗之后的民族文化素材再度被时代的手法拭亮,中国人需要用民族情感的力量去设计自己艺术的未来。唯有“恒久之美”方可以让国人的心灵更加熨贴,否则因为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导致我们建造得愈多而丢失得愈多甚至破坏得愈多的可怕后果。

  建筑之美

  建筑的审美信息具有一种模糊特征,中西之间和古今之间的艺术模糊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感知和意会的美,正是这种审美的模糊情景和朦胧意象描画了历史的交替,勾勒了地域的交往和陈述着时代的交流。

  造成中西文化艺术差异的原因,除了通常的异域环境及物产的不同背景之外,还有民族性格、价值取向、群体文化、思维模式、伦理思想、道德标准、宗教情感、礼仪习俗和审美旨趣等等属于精神意向的因素。中西文化艺术差异巨大却又存在着不少联系。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艺术各自起源不同的背景,因而有着不尽相同的审美理念和模式,所以每个国家民族的音乐旋律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与之同时,随着历史过程中的交流尤其是近现代的交流,中西文化又经历了一个相互借鉴、掺杂和交构的过程,使得东西方的文化艺术逐渐地具备了相互融合的可能。

  中国的建筑尤其是近现代的建筑艺术并不是孤立地发展和演替的,她吸纳了各国的精华且其流波又影响了远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在艺术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有容乃大的中华民族坦荡地吸纳了不同国度的文化营养,早在唐代的宫殿和神庙中就已出现了不少来自印度、波斯和拜占庭的文化艺术语言。

  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为还处在中世纪神权社会中的欧洲人带去了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味。十七世纪的巴洛克时代,欧洲各国的宫殿曾竞相摹仿中国和日本的园林造景艺术。主要基于庄禅境界的中国艺术风格曾经使十八世纪欧洲人的鉴赏眼光发生过变化,当时欧洲曾一度有过仿效中国趣味的潮流。十九世纪的日本美术也曾对欧洲美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东方因素长期是欧洲文明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方来说,“中国风格”一直是美丽和神秘的代名词,它象征着玄妙的纹样、华丽的雕刻、恬淡的忧伤、幽默的顽劣以及由朱红、明黄、粉紫和暗金等特殊色彩构成的种种审美联想。

  在殖民时代,西方从东方汲取了无数的文化营养。西方的美学思想曾因为受到东方哲学的启迪而发生过转折,而亚洲的近现代美学又因为接受和摹仿西方创造的近代文明而重新开始。正是这些或东或西、亦东亦西、相反相成的异质文化的对话和碰撞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

    卢铿 
二○○五年八月于上海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