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 建筑文苑 > 工程管理 > 正文

项目管理型企业的协同管理之道

2006-12-09 09:12    【  【打印】【我要纠错】

  平台的引入过程中,借鉴e-cology平台系统中协同模型的矩阵模型和联动模型,阐述项目管理型企业的协同管理,并引入切合此类型企业的管理模式PCM.

  1. 前言

  管理模式是企业特定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管理方案、管理手段和方法构成的一个整体运作模式。管理模式中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管理的功能和方法,也决定了管理组织的设置和各个管理职能之间的联系和配合。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方案决定了组织单元之间的协调路径、协调规则和协调的频率。

  而对于项目管理型的企业,其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是基于项目推动的管理方式,新的商业环境要求企业具有准确的战略定位,目标明确,实现组织结构扁平化,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实现组织决策的科学化与分散化;合理授权,讲求民主科学,以降低各种风险;实现组织运作虚拟化,建立柔性组织,以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若能够把握企业发展的阶段变化,并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变,必将会保持旺盛的活力。

  2. 企业管理特点

  在现在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管理所面对的挑战,概括起来就是复杂性、不确定性与竞争性不断加剧,这一切因素的变化对管理思维、管理理论以及管理方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且,企业传统的作业业务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创新性活动日益频繁,企业业务日益具备了项目的特色。变化中包含大量的项目,项目又带来大量变化。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业务是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性项目,成功的、基于项目推动的管理型企业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

  项目管理型企业主要以创造性的项目开发与经营为基础,主要集中在IT、生物制药、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以及金融、保险、证券、培训、咨询等服务业,当然也包括建筑行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具体形态是一些工程建设企业,但所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一些较为成熟规范、不确定性较小的工程项目。

  (2)创新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只有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引导需求与创造需求,并能更好地服务需求。项目管理型企业往往以项目团队的协作与创新为基础,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并能够引领众多企业推动产业的发展。

  (3)业务拓展快,高成长

  项目管理型企业能够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机会,建立强大的业务网络,具有很强的业务拓展能力,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运作成功推动企业以极高的速度成长。

  (4)知识管理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能够不断积累项目经验,将个人的知识资本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本,通过有效的业务,进行有效的团体学习与全过程学习,形成企业强大的无形资产。对处于新商业环境中的项目管理型企业,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关键人才流失所带来的经营管理风险,进行有效的知识创新、积累与扩散,并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保持。

  (5)项目管理能力强

  项目管理型企业发展的依据在于项目,项目选择的正确与否,以及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命运。该类企业注重项目管理模式的运用和发展,注重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辨证关系,项目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项目成功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6)企业文化起到核心作用

  项目管理型企业最大的资本是知识型团队,而知识型团队中最大的资本是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与流动性的特点,“诚信、进取、沟通、协作、服务、开放”的企业文化对增加企业凝聚力、迎接各种挑战具有核心的推动作用。

  3. 项目协同管理(PCM)模式

  在项目型运作的企业中,项目总监们多把目光投注于项目的具体运作上。“完美CLOSE项目”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管理者也常常将这个标准用来评判项目经理是否称职。但是企业规模的越来越大了,并行运作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多,“一拥而上”的使得许多企业捉襟见肘,导致很多项目的延误甚至失败。我们究其原因,才发现已到了正视项目的管理问题的时候了。

  基于项目的协同管理(PCM,Project Cooperation Management )则是这种思考的丰硕成果之一。

  项目协同管理是对多个相关且有并行情况项目的管理模式,它是帮助实现项目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有效理论和工具。项目协同管理正切合了企业发展的趋势,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项目机会和项目运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证明花在每个项目上的投资都能带来回报,而且符合战略的要求?多项目管理中,如何协调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完成的质量,并明确在哪些项目上投资能达到投资回报最大?这样一些问题的出现促进了项目协同管理的发展。

  项目协同管理提供了对于企业整个程序、项目和资源的精确、全局化的视角,这种视角可以是企业级的也可以是任何中间层次的;项目协同管理赋予管理人员做出信息周详的决定和采取合适行动的能力,从而使公司股东的利润最大化。

  4. 基于e-cology平台的PCM首先先来分析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管理模型

  (1)分析协同矩阵管理模型

  项目管理型的企业管理重点均是基于项目进行推动,在项目管理中需要先以具体单个项目运作、再以更高层来协同多个项目的管理,基于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管理正式满足这样的管理模式进行组建设计,见图1在单个项目运作管理中,通过平台中的项目管理模块,实现对单个项目的任务安排、进度控制;通过知识管理的组合,实现项目管理中所设计到的所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统一管理和共享;通过流程管理的组合,实现项目管理中的规范运作和沟通管理,并结合与其它模块的协同运作,实现对项目的人员协调、资源调配、预算收支管理;从而提供整体项目的管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同时可单独借助知识管理的运作宣传企业文化,提供企业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项目协同管理的关键是让项目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能紧密合作,并且能保证多个项目之间的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可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项目协同管理的核心,这些资源不仅指人、财和物,还指项目中产生的知识。知识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利用,知识的共享能产生数倍的效益,也正因为知识的特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项目型企业关注与项目中知识的共享。

  项目实施中所形成的大量知识经验,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提升、项目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学习材料,许多企业在实施项目之后没有有效的管理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造成宝贵的智力资产的损耗。在面临类似的项目或者问题是,企业不得不花大量的资本再次邀请外部的专家,对于内部员工也不得不进行再次培训。如果管理好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知识资产”,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这些费用。

  (2)分析协同联动模型

  即使项目管理型企业的重点是单个项目的运作为业务利润来源,但在各种的管理模式的企业中,均离不开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e-cology平台中的协同联动模型(见图2.)以此管理模式的特点,把相关部门如行政部、知识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以业务联动的方式组合一起,形成整体的协同联动管理。

  5. 结语

  事实上,项目协同管理的关键是让项目经理与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能紧密合作,并且能保证多个项目之间的紧密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可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项目协同管理的核心,这些资源不仅指人、财和物,还指项目中产生的知识。知识不同于其他资源的利用,知识的共享能产生数倍的效益,也正因为知识的特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项目型企业关注与项目中知识的共享。

  项目实施中所形成的大量知识经验,无论是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提升、项目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知识的传播与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直接的学习材料,许多企业在实施项目之后没有有效的管理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到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变动,造成宝贵的智力资产的损耗。在面临类似的项目或者问题是,企业不得不花大量的资本再次邀请外部的专家,对于内部员工也不得不进行再次培训。如果管理好项目实施中形成的“知识资产”,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这些费用所以,借助基于e-cology平台的PCM,不仅仅满足企业的项目管理,通过知识管理的协作管理模式,更强的提供企业内部文化的建议。

  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成长速度快,但最容易失败。如果该类企业能够及时预知它下一阶段即将来临的发展特征,并提前进行管理变革,就可以避免失败,也会使在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真正能成长起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将面临更残酷的竞争,在此背景下,项目的成功带来商业的成功,项目协同管理必将成为基于项目推动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利武器。

延伸阅读:项目 管理 型企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