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农民山中造直升机续 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2006-11-23 9:24  【 】【打印】【我要纠错

  怕专家笑话,杨晓冬起初并不愿跟随记者来成都。他没有想到,专家不仅初步认定他造的直升机有飞起来的可能,而且还说他关于“用垂直机翼代替尾桨”的设想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在得到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的承诺后,杨晓冬满心欢喜,直称不虚此次成都之行。

  “你把造飞机的年轻人带来,我给他找个专家!”成都飞机公司的离休干部汪德华听说杨晓冬造直升机一事后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造飞机的农民实在太多了,花了那么多的心血,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即便成功了又有什么作用?能靠飞机致富吗?”老人一开始就觉得有些不可理喻。但杨晓冬一再表示,他此举“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致富”,只是为了“造一架没有尾桨的直升机”,应验一下自己的想法。对于杨晓冬的举动,老人连称简直不可思议,直喊佩服。

  专家认可:从原理上说这是对的

  经汪德华联系,成都飞机公司技术中心的三名年轻专家出现在了杨晓冬面前,其中,飞机设计师李景虎以及见习设计师齐世文还曾参与枭龙战机的研发工作。甫一坐定,三人就直奔主题,开始询问杨晓冬所造直升机的各项技术指标。

  “发动机是410柴油发动机,功率有83马力,重300千克;每个旋翼长5米,宽25厘米;安了三个操纵柄,有自行离合器,旋翼的大梁在旋线的30%……”看着专家一边仔细听,一边笔走龙蛇,杨晓冬的拘谨一扫而光,而坐在一旁的记者却越听越发晕。

  “其实直升机飞起来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只是想完成我的一个设想。”言语中,杨晓冬略略低头,似乎不敢看专家的眼睛,“我不能通过理论来证明这个设想的可行性,只有靠不断的实践来修正……”说起用垂直机翼代替尾桨的原理,他似乎没多大的把握。

  “我在大学念书时,就有过同样的设想……从原理上说,这是对的。”飞机设计师李景虎说,起平衡作用的尾桨的确存在噪音大、耗能高的弊端,实际上美国和俄罗斯等国已经开发出了没有尾桨的直升机,比如双桨双旋翼的机型、横列旋翼的M12、斜交叉的D-MAX以及CH46和CH47.然而,杨晓冬设想的“在尾部用垂直的机翼来平衡扭距,从而代替尾桨”的机型还未研发出来。

  专家建议:装好尾巴再试飞

  “我在航展上曾看到过农民造的飞机,只有100多公斤,这架直升机竟然有700公斤,实在是太重了……”李景虎随后指出,的确如杨晓冬所说,直升机飞不起来,关键的问题是发动机的功率明显不足。齐世文也称:“发动机的转速达到之后,基本上就可以飞起来了……”他们还叮嘱杨晓冬一定要等尾部装好之后再试飞,不然“没有尾巴的直升机即便只是离开地面,要停下来也十分危险。”

  最后,三位专家给杨晓冬留下了联系方式,称杨晓冬的设想“可行与否,不能立即给出答复”,必须根据杨提供的数据进行仔细计算,然后再给他更具体的建议和相关的技术支持。昨日,记者再次致电三位专家,专家称此项数据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计算出来的,等他们计算出来以后,会将结果及时告知杨晓冬。

  。评论 。

  每个人都有权“胡闹”一回!

  曾颖

  从来没有见过飞机的四川天全县农民杨晓冬又在深山里造飞机了,这引起许多人的关注。鼓励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与近年来众多农民造飞机引发的新闻反响一致。(《成都晚报》2006年11月22日)

  近几年来,农民造飞机的新闻时时见诸报端。济南章丘农民赵增光造直升飞机、安徽萧县农民杜文达造飞碟、浙江衢州农民徐斌造自动旋翼机。四川温江周尚元、山东滕州王金瑞、陕西宝鸡张自立、山西潞城侯双苟,宁夏银川刘亦兵、湖北郧西苏道成、浙江桐庐滕洪昌,都在从事自己的飞机制造工作。广东农民张斗三还带着他的“怪翼飞机”应邀参加了2002年的珠海航展。

  关于农民造飞机,从第一例新闻发生起,在坊间就引起过尖锐的观点冲突。支持者大赞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偏执的表现。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在二百年前,这种行为当是值得鼓励的探索,但到了今天,再重复这种探索,是否还有必要?另有好心人则建言造飞机的农民不妨去造农机;更有激动者愤怒地宣称这是“非法活动”。

  在新浪的一项有15236人参加的专题调查中,认为农民也应该有兴趣爱好,也有梦想,他们造飞机无可厚非的占72.39% ;认为造飞机体现创新精神,为农民争光的占37.4%;认为太不安全,要充分考虑后果的占24.88% ;认为现在造飞机已跟莱特兄弟造的飞机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科学意义的占22.22% ;认为造飞机是不务正业,不合法,有关法规要予以限制分别占 10.29% 、5.97% .这些调查,与舆论对此事的看法基本贴切。

  其实,农民可不可以造飞机,其实根本不存在问题。从权利上讲,这些造飞机的农民,并没有用公家的“科研经费”。他自己想自费玩一把,谁也无权干涉。他在造飞机的过程中,可能影响到家庭生活,这种影响实际是在私生活范围内。所以,对农民造飞机的行为,每个人可以认可或者不认可,但谁也无权加以禁止。这就如同有人喜欢打麻将而有的人喜欢收集闹钟一样,只要他在过程中能找到乐趣,这就可以成为他的理由。

  当然,和所有个人爱好一样,造飞机活动显然也应该在现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与玩麻将和收集闹钟不同的是,玩飞机还得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规定。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就应该对他们的行为,表示出理解和宽容。不管我们是认可他们的圆梦行为,还是觉得他们是在胡闹。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么“胡闹”一回的权利!

  。访谈。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谈“农民造飞机”现象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发明家

  在网上用“农民造飞机”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仅用0.001秒就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 137000篇。广东的张斗三、安徽的岳兴林、北京的李好和李军城、宁夏的刘亦兵、甘肃的白仲金和张玉祥、南京的吴征、四川临沂的曹正书、山东的宋明武……从1996年起,在中国制造飞机的农民已发展成一个群体。今年7月,民航总局明确表示,农民自制飞机上天属于非法飞行。那么,应如何看待“农民造飞机”这一现象?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

  记者(以下简称记):倾尽所有亲手造一架直升飞机,对杨晓冬的这一举动,你如何评价?

  丁小斌(以下简称丁):姑且不论实用性,从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发明的角度出发,这种个人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而不该去压抑它。

  记:从全国各地的情况看,“农民造飞机”已不再是个案,而成了一种现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丁:不是说农民的知识水平就一定比城市人高,但就平均水平来说,的确差了一大截。制造飞机在动力、材料、空气动力外形和飞行控制方面有天然的物理底限,一方面,城里人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对这种可行性基本上抱着本能的怀疑;另一方面,城里人通常有固定的生活方式,比如朝九晚五,不可能把剩余的精力投入在鲜有回报的事情上。但农民不一样,他有工匠基础、有一大把的时间。

  记:农民造飞机有哪些“硬伤”?

  丁:农民造飞机的“硬伤”主要在于实际应用上,不具备产业化的要素,缺乏准入和许可,没有推广的前景。或许对他们来说,飞机能在空中停留三五秒,就成功了。他们只能算“科学发烧友”。另外就是安全问题。

  记:也就是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却可能是血本无归,并且还会有生命危险。那如何规避这些风险?

  丁:好好定位。搞发明创造也好,做飞机也好,一定要具备相关的要素,比如信息来源、基础知识、物质条件……要有科学的思想和设计工艺。如果明明知道危险还不采取措施,那就是不科学。

  记: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农民造飞机”亮起了红灯,但另一方面包括你在内的很多人都说农民造飞机有积极意义,那么你认为该如何引导农民的这种创新精神?

  丁: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明家。成都人每年都有几千项发明专利,但转化成功率却非常低,原因就在于这些专利多为非职务发明。与之相对的职务发明是以企业和单位为依托的,它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很好的实施条件。但个人通常只是受好奇心驱使,尽管这是科学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相关链接。

  法规我国自2003年5月1日施行的《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规定:从事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单位、个人,必须取得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资格,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使用机场飞行空域、航路、航线,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飞行管制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成都晚报

延伸阅读: 农民 直升机 专家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