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在线客服

帮助

24小时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设工程教育网 报错页面_建设工程教育网

您访问的页面已经离家出走了

您可以:返回 上一页或者返回首页
9秒后跳转到建设工程教育网首页
 > 正文

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建筑形式构想

2006-01-23 00:00    【  【打印】【我要纠错】

  西区承接城市发展轴线脉络,布置一条128米宽的南北向林荫大道。沿林荫大道依次布置金融办公区、商业贸易区、办公文化娱乐区;沿广州大道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会议展览中心区、高层公寓区和外贸外事区;西区东部南北分别为猎德村、冼村及两村之间的商住区。东区以高尔夫球场公园为中心,南北两边各为高级住宅区和综合高层商住区;东北部为赛马场,保留无线电工厂、住宅区和谭村;东南角为污水处理厂。

  “国际大都市”是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和金融的国际化,随着世界市场和国际货币的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必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空间,使珠江新城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金融中心,具备对全球经济的强大辐射力。按此意图把珠江新城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描绘出来,有效地组织建筑群体内部空间,同时考虑各方面的总体效益。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的序列性:

  城市街道主轴线以林荫大道上的空间起伏与空间序列结合半室内商业步行街的穿插交织为主题。利用空间尺度和几何形状上的变化构成大小、长短、高矮不等的不同性格、不同用途的空间序列。利用不同的广场,林荫路组成节奏和重点,防止出现旧时的那种一贯到底的笔直街道。

  城市轴线:自燕岭公园经建设中的天河火车站,直通火车站南的80层中天广场大厦;经这建筑高峰之后,是较低矮开阔的天河体育中心;及至体育中心南侧的商业区,高度又升至30层以上的小高潮;随之又降至9层高的居住区,到达珠江新城规划区。

  珠江新城建筑容积率北高南低,北面的黄埔大道与中央林荫道交叉口的两栋450米的超高层金融办公楼达到最高点,成为新城市景观轴线的建筑高峰,然后向南逐渐降低。规划区内一条128米宽的林荫大道作为广州新城市发展轴线的延伸,是黄埔大道与海心岛的主要交通走廊,地铁、车流、人流的主干。

  主要干道两旁的建筑稍作后移或降低临街面的建筑高度,创造大大小小的行人广场,形成丰富的街道景观,使人们虽置身于高层密集区,而不会产生压抑感。林荫大道南端连接海心岛旅游公园,两座错层处理的弧形海景酒店,形成一个半圆的绿化广场,作为城市轴线的空间停顿。从两座建筑物之间,景观轴线继续沿水面延伸至对岸的赤岗塔。

  林荫大道中央为80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下为地下商业步行街,步行街底层是地铁出口,并有大量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吸引大量的城市人流,将有效地使人流与车流进行空间分层,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

  林荫道中段加设一条大型玻璃顶,玻璃顶两旁规划种植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形成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地下商业街作阶梯状,中央设置各式喷泉、雕塑、花园等,露台上加设花架、咖啡座、休息座椅等休憩设施,形成以绿化为主,方便步行和游憩的商业空间。这样一条充满生活气息的现代化关室内商业步行与林荫大道交织一起,也将成为城市景观的主干。

  2、东区、西区的空间衔接:

  东区与西区的联系是通过丰富的绿化和公众活动空间来连接的;开放性的滨江公园环抱着东、西两区。

  西区除了上述提到的林荫大道为开敞空间外,基本上是建筑密集区;而东区则有三块大面积开敞空间一一高尔夫公园、赛马场和公园式的污水处理厂。西区中心商业贸易区中央和东区中心高尔夫公园,由一条绿化人行径连接。在此人行径与林荫大道交叉处(商业贸易区的中央地带),根据周围的用地指标数据作综合协调,由建筑群体组合,围成一个开放性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贸易区和地下商业街的人流集散点。

  绿化人行径东端(高尔夫公园前)一环形城市活动广场,成为东区中心的人流集散点。与其呼应的是西端的商业广场,广场西侧的一弧形建筑起着屏风作用,让人行径上的公众西望时,视线能停留在商业广场内,向东望去又是开阔的高尔夫公园。人行径两旁建筑由西向东渐降,使东、西区的城市空间得到自然过渡。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为此人行径创造良好的街道景观,形成一条与地下商业街交接,能吸引公众步行和游憩的绿化人行径,紧密地联系着两区中心。

  另外,整个规划区的南岸为一条120米宽的滨江绿化带,把东区和西区连成一线。作为广州旧区长堤公园的延仲,规划为一个开放性的滨江公园。由两排整齐的行道树,起着隔声防尘作用,并自然形成一条宽阔的沿江人行径,树下设置休息座椅、电话亭、路灯等设施,以吸引人们在此游憩玩耍。将来绿化带上种植各类色彩缤纷的热带花卉,人们在晴朗的日子里,躺在这片向珠江倾斜的草坪上,一边沐浴夕阳,一边欣赏珠江上的游艇;黄昏时分,落日的影照,又是一幅瑰丽多彩的景观。

  3、会议展览中心区和金融办公区:

  珠江新城的主要交通流量将来自西面和北面。在平面规划中,又把最重要的会议展览中心和金融办公区定于珠江新城的西北角。故此处将成为进出本区交通量最集中的地段。为使该地段的车流量减到最低程度,将设置多个地铁站和大量地下泊车设施。由地铁和地下步行系统连接各栋建筑的中庭、交通厅等人流集散点,确保该区有高效率的交通。

  在立体空间上,由于受到平面规划定下的指标限制,又为了地面有充足的绿化面积和公众活动空间环境,并使各大厦之间有良好的空间,保证它们的朝向、采光等互不遮挡,尽量不用板式建筑,而选择了点式建筑进行三维空间构成。会议展览中心区内,由单体的均衡布置形成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广场,并利用建筑的局部变化,丰富其街道景观。

  林荫大道北端两旁限高是440-450米的两栋摩天大厦,也是金融办公区最重要的两栋建筑,亦是广州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最高点。两栋摩天大楼用退层方式设计,从而产生上升感。这样做,一方面符合建筑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象征着广州未来大都市金融发展趋势,也可以减少道路上的阴影区。另外,金融办公区南端,运用六栋平面错位布置的单体构成两个公众活动空间,作为与南面的商业贸易区交接的空间缓冲与优美的环境景观。

  4、商业贸易区和文化娱乐区:

  金融办公区以南的商业贸易区属于珠江新城西区的辅助中心。由建筑单体的组合围成5个均衡的商业广场。该5个街区的建筑群又围合成一个大型的城市绿化广场,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人流集散点。另外利用连廊把每个街区的建筑单体连接起来,再由自动扶梯等垂直交通设施与地下商业街和地铁站联系上,构成一个大型的现代化商业系统。这种立体的购物天堂把人流和车流分开,使大量人流集中的商业贸易中心区的交通保持畅顺。

  商业镐易区以南便是文化娱乐区。该区规划有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旅馆及其它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根据这些设施的空间需要,利用造型丰富的单体建筑有良好的视觉空间,表露着艺术气息。局部建筑底层作架空处理,让人们可自如地穿梭于各类文化、娱乐中心之间。本区北部由两组错层的建筑群构成两个艺术广场,给人们提供一个艺术交流的开阔场所,与商业贸易区的商业广场相呼应。

  5、海心岛旅游公园:

  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设计现代化的游艇停泊港。作为珠江新城轴线的底景。从文化娱乐区向南穿越沿江绿化带,便是新城市景观轴线段南端的海心岛。该岛将规划为一个以游艇为主的旅游公园。首先于小岛中部设计两栋弧形的海景游艇酒店,作为新城市景观轴线上的停顿点,又形成一个新的视线窗口,让轴线继续延伸到对岸的赤岗塔。

  由于海心岛西南面相邻为二沙岛公园,在小岛的西部规划一小型公园,将来与二沙岛公园连接。

  6.高尔夫公园:

  高尔夫公园位于东区中部,属于珠江新城东区辅助巾心。连接西区东区中心的绿化人行径,到达高尔夫公园处,扩为一个活动小广场。广场南面为高尔夫会馆和大型停车场,北面是其辅助娱乐设施,西部为各种商业办公、配套设施。球场的地块面积为283200m2,地势平坦。西门外是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一个区级医院,均为配合高尔夫公园的中心作用而设。

  7、高层商住区、公寓和多层住宅区:

  以高层住宅作东、西区的空间过渡;结合自然环境,营造花园式居住环境。

  东区和西区东部基本是以居住为主要功能。西区东部,除南北两端限定为多层自然村外,中间利用高层住宅和高层公寓楼的灵活布置,使建筑高度一方面向南渐降,一方面向东过渡,与东区的高尔夫公园和多层住宅区相接。在连接东、西区中心的轴线段上,选择了蝶式的高层住宅单体,沿道路错落有序地布置,形成东、西区之间舒适的活动空间。

  高尔夫公园以北又是整片的高层住宅区,结合赛马会的高层综合办公楼,让东西向的立体空间在此形成一个小高潮,然后才是马场的大片绿地。另外,于马场入口处由两栋弧形的马会综合楼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广场。这样从会议展览中心区至赛马场的东西向城市干道在此有一空间停顿,然后再进入热烈的赛马场。

  从整修东区的主体空间来看,是以高尔夫球场的下陷空间为中心,使北部的高层住宅有良好的视野空间。南部的高级住宅区中,局部作高层住宅,使东区自身的城市空间亦有丰富变化。

  住宅区内,结合由珠江流入的两条河涌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选择独立式住宅为主,将其设计成花园式的居住区。这样,与规划区的东南角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虽然由绿化隔离带分开,但整体空间自然相互连成一片。

 

延伸阅读:珠江 中轴线 建筑形式
收藏分享:论坛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 实验班
    3套全真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 定制班
    3套模拟题+3套预测题+考前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 移动班
    以知识点为单元授课练习,
    强化重点、难点、考点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