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苏锡常地区城市密集,是我国东部新兴都市圈和发展中的城市连绵带,近年来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而形成的地质灾害日益加重,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增加,地面水质污染加剧,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不达标等矛盾愈加突出,影响了社会生产与生活,制约了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江苏省按照科学推进城市化战略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区域供水的思路,制定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统筹规划城乡区域供水设施,加快城乡联网供水工程的建设,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区域设施共建共享,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城乡供水的问题。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日益显现。
一是改善了城乡供水水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群众得到实惠。到2004年底,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已累计完成投资69.66亿元,建成区域水厂257万立方米/日,铺设到镇主管道1922.07公里,完成进村入户管网建设和改造16294.12公里,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所有乡镇都实现了联网供水,进村入户率达到85%,共有648万镇村居民用上了区域水厂采用优质水源生产的自来水,保证了城乡供水安全、卫生。城乡联网供水彻底改变了广大农村居民长期依靠深井水或河塘水的饮水习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老百姓称赞政府送来了“长寿水”。常熟市在区域供水前之五年,每10万人中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人数为162.59人,实施区域供水后的2004年为22.01人,下降了86.46%。
二是置换水源,有效控制了地下水过量开采,区域地质环境明显改善,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城乡联网供水、封填深井,有效地促进了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资源的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全面回升。到2004年底,苏锡常地区已累计完成封井4560眼,占原有深井总数的93.1%,地下水开采量已从2000年的2.88亿立方米压缩到0.4亿立方米。苏锡常地区288眼监测井中,水位上升和稳定的有266眼,占监测井总数的92.4%.地下水水位上升区面积占禁采区域总面积的96.8%.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从1996年的5500平方公里,缩减到2445平方公里。地面沉降速率趋缓。苏州、无锡等地市区地面的年沉降速率已控制在10~15毫米,地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得到了初步控制。京沪铁路、沪宁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运行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
三是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宝贵的资源和有限的资金,放大了政府财力和社会投资的效益。按照区域集中、城乡联网建设和管理区域水厂,提高了长江岸线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供水系统布局。与分散布局、独立运营相比,区域供水的实施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费用。例如,原锡山市计划建设锡东供水工程,解决锡山25个乡镇供水问题,总投资估算为8.35亿元,单位制水成本1.28元/m3;区域供水后,实际投资7.1亿元就解决了原锡山市所有乡镇的供水问题,制水成本0.84元/m3,发挥了投资效益,降低了管理成本。通过市场化模式的应用,政府利用较少的启动资金,在5年里就完成了以往需要10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到的自来水进村入户工作,大大节省了财力。
四是促进了供水行业集约化发展,增加了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了管理水平。区域供水为城市供水企业延伸了市场,区域供水后,常熟市自来水公司售水量年均增长25%,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5%,利润增长48%,上缴利税年均增长31%;江阴市2004年度售水量同比增长20.82%,乡镇供水总量占供水总量的61%,已超过城市用水量;无锡、常州、苏州、昆山、张家港、太仓等市供水量均有增长。城乡联网供水使许多乡镇企业用上了优质水,涉水产品质量得到了提高,成本相应下降,创汇能力同步增加。例如,常熟东张镇生产的净菜产品,过去采用深井水作为生产用水,水质不能保证,常有退货和赔偿,区域供水后,不仅保证顺利出口日本,而且拓展了欧美市场。
政府强力组织,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在2000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江苏省委、省政府强调要“运用市场机制共建共管、共享共用区域基础设施”,“加强区域性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前期研究,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大推进力度。苏南及沿江地区要重点发展城乡区域供水,彻底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控制地面沉降”。同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决定》,要求“省和苏锡常地区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区域供水规划,增加投入,加快地表水供水工程建设,实施区域联网供水”。江苏省将区域供水工程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每年对苏锡常地区下达区域供水年度建设计划,召开地下水禁采和区域供水工作会议,安排对年度计划实施进展情况的督察,督促各地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江苏各地政府从保障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将区域供水作为民心工程,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重点实施项目,行政的强力推动,加快了区域供水设施建设。
规划先行,统筹布局城乡供水基础设施
为科学指导区域供水设施建设,2000年江苏省以设计单位为技术依托,组织省市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前期研究,将全省城乡划分为三大供水区域,先后组织编制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正在编制中。《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规划》为国内最早实施的跨市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规划,规划范围覆盖苏锡常全区域11890平方公里,以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供水水质与水量的需要为目标,统筹布局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对沿江水源地、取水口整合、水厂规模布局、城乡区域供水输配水管网建设、跨行政区供水协调、城乡供水市场化运作等作了充分研究和论证,合理确定了区域供水工程方案,提高了长江岸线资源利用率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同时为建立城乡联网的供水体系、走向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行的方案。
依靠市场运作,着力解决区域供水建设资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和社会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以合资、参股、控股以及BOT等多种方式参与区域供水设施建设。吴江、江阴等地组建了供水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式的法人实体,负责区域供水设施的筹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按照“谁出资、谁得益,市供水到镇、镇供水到村”的原则,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区域水厂和到镇主管道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财政拨款、争取国债、受益乡镇出资解决;乡镇到村管网建设做到“四个一点”,即财政补贴一点、集体投资一点、群众承担一点、社会筹措一点。宁镇扬泰通地区部分区域供水工程项目还被列入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划,以解决部分建设资金。
完善配套政策,大力扶持城乡联网供水
江苏省将供水工程建设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并明确在省征收的城市水处理专项费用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对跨省辖市之间的区域供水设施建设进行补助;出台了《苏锡常地区区域供水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实行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的水价政策;对区域供水中新建供水设施实行保本付息、略有盈余的价格政策;供水价格实行同网同价;对乡镇及以下用户实行优惠的水价政策,暂不征缴污水处理费、水资源费等各种规费,让各地利用好这个价格空间,这样既有利于乡镇供水的经营,也有利于解决现阶段乡镇供水中管网改造和建设资金。
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区域供水运行模式
江苏各地依靠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从有利于组织实施,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区域供水运行模式。江阴市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模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建设经营乡镇管网和增压站,由受益乡镇共同投资、市自来水公司技术入股参与管理,共同经营。常熟市采取“联网、联供、联营、联管”的运行管理方式,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区域供水的增压站和到各镇的管道建设,并将水输送到各镇,实行总表计量,按统一价格批发给乡镇,各镇再向用户售水。
近年来,江苏进一步加快了区域供水进程,2003年制定并实施了《宁镇扬泰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2004年启动了《苏北地区区域供水规划》的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目前,南京市的江宁等区和高淳县已经完成了21个乡镇的供水;南通市组织实施了通如引江供水工程,解决了如东县和通州市的生活饮用水水质问题;泰州市组织泰兴市向革命老区黄桥供水,解决了老区人民的饮用水问题,靖江市启动了市域范围内供水工程的建设并已完成向周边6个乡镇的供水;镇江的丹阳市完成了向周边3个镇的供水;扬州市完成了对城市西北片部分乡镇的供水工程建设。
区域供水的实施,对引导重点中心镇的建设,合理聚集农村人口,推进区域城市化健康发展,增强全省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正在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区域供水在苏南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群众、政府、企业和环境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