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3 00:0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工程设计领域属服务贸易范畴,加入WTO以后我国的承诺是:5年内开始允许外商设立独资的设计企业。勘察设计业作为整个工程建筑业对外开放的桥头堡,WTO大限未至,业内中外企业市场“暗战”早已打响。随着保护期即将到期,机遇与挑战结伴而来。
千亿市场引来淘金狂潮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春源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中国目前勘察设计行业年产值已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随着奥运和世博会两大盛会花落中国,北京、上海以及一些东部沿海、中西部城市已成为全球设计行业争夺的香饽饽。
正在此间举办的“2005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家境外设计公司,包括全球排名第1的日本日建、金茂大厦的设计单位美国SOM公司、承担上海大剧院设计的法国夏邦杰、为上海世博会设计“花桥”的法国AS公司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抢占中国市场高地。
展会策展人国风说,近年来在中国举办的建筑设计展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此次参展的境外规划、设计企业甚至超过了一半。
“全球最大设计市场在中国,中国最大设计市场在北京和上海”,这是目前建筑设计界流行的看法,在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建设进程趋缓的时候,中国蓬勃发展的新兴市场成了全球业界垂涎的富矿,世界行业先进资源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日渐明显。
上海勘察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黄芝告诉记者,上海勘察设计业的年产值至少有80亿,略逊于北京。但上海是中国发展的前沿,也是许多境外设计公司登陆中国的宝地。不少洋设计师、洋设计所就是在上海一战成名,由国外小公司发迹成为知名企业。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为全世界优秀设计机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无可比拟的机遇。这怎能不吸引外国设计师纷纷前来“淘金”?
中外设计公司面对“遭遇战”
2006年,对国内勘察设计行业的保护期将到期,从概念上说,国内和境外勘察设计行业的准入门槛将拉平。
事实上,相对于其他受保护行业,勘察设计行业是对外开放最彻底也是国际化色彩最浓的。根据现行规定,境外设计单位在中国做方案设计并不受限制,但在后续的扩初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方面必须与有甲级资质的国内企业合作。而WTO承诺兑现以后,他们将享受“国民待遇”,可以自立门户,与国内设计院所平等竞争。
“竞争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院长王炯说。他认为,基础设施设计领域的开放比建筑市场稍晚一些,但也是大势所趋,政府的保护毕竟是有时效性、阶段性的。境外公司在创意、理念上比较先进,再加上其品牌效应,开放后对国内企业冲击很大。但国内企业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对国内行业的熟悉和适应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市场战役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策略和自身实力。
保护期结束,意味着境外企业可以在国内设立分公司,独立承揽设计业务,这对境外设计机构无疑是利好。但随着中国市场的日益成熟、建筑盲目“崇洋”热的“退烧”,越来越多的境外设计公司意识到,仅靠一个“洋品牌”是很难“混事”的。要长久立足中国市场,境外企业还是要打好“品牌效应”、“创新理念”、“高新技术”三张关键牌。
日本日建上海事务所首席代表林和久表示,日建目前承接的在华设计业务还需要在日本做,尽管对过渡期后,如何在中国开展设计事业,心里还没有底,但对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还是非常看好。
据悉,为了应对国外设计事务所“名牌效应”带来的竞争,鼓励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发展更有层次化,建设部放开了建筑工程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等设计事务所的名额限制,这些新成立的专业事务所基本上都是民营的性质。同时,我国也逐步推开了以大师、院士领衔控股的设计公司,而且这些名人在企业中占了绝对的股份。“名人”战略之外,一些民营设计公司也积极寻求与大开发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在竞争中生存发展。
“高薪”挖角成国内企业头疼事
美国柏诚中国项目发展总监朱晓兵坦言,明年国内勘察设计业的保护期将到期,尽管准入门槛是拉平了,但要真正进入中国,独立进行设计并不那么简单。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资质中对设计人员数量的要求。而国内注册的工程师、设计师都需要挂靠在原单位,不像国外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国内的注册设计师的流动是有限制的。
据介绍,根据目前的规定,在中国的设计企业要取得相关的资质,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具有执业资格的设计师。而目前境内外的设计师执业资格并没有达到互认,也就是说境外设计企业要取得从业资质,就必须解决人的问题。从国外找设计师来考中国执业资格似乎不太经济、也不太可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从国内设计企业直接挖人。
其实中国的设计行业人才争夺战早已开战,境外设计机构未来还可能大张旗鼓地从国内企业挖走人才。洋设计所的“高薪诚聘”方略确实令国内公司非常头疼。据透露,一些外国公司对普通的中国设计师开价就超过年薪50万,而国内一流设计师一般也达不到这样的薪资水平。
与其“短兵相接”,不如寻求双赢。有的境外设计机构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里,与国内企业加强合作不失为经济、实用的上策。
朱晓兵分析,境外设计企业在国内白手起家或直接带来大批的设计师,都不太可能。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与国内设计企业联合,共同投标。如果双方取长补短,将在争夺市场上占有优势。
行业发展需要健康环境
境外设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让我们打开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同时也衍生出了副产品——一股盲目“崇洋”之风,认为只要是“涉外”的方案设计,就一定比本土设计强。在国内一些地方,不但大型标志性项目统统被洋设计垄断,连一般的建筑设计也染上了盲目“洋务”的怪病。
据分析,洋设计一般要价极高,造价也随之激增。同样一个方案设计,境外的设计事务所普遍要比国内的设计单位要价贵5倍以上,甚至高到超过20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建筑设计“崇洋”之风日盛,不少外国设计师将中国当作“试验田”的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暴露出一些体制问题。譬如,“天价”方案往往是一些国家级的项目,没有任何可比性,设计师大可漫天要价。而这些不惜工本的设计方案之所以不可能在外国付诸实施,正因为国外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预算有严格的控制。而我国对大型工程的投资显得缺乏计划性,建设过程中反复追加投资的情况司空见惯,这反映的其实是一种以资源浪费为代价,盲目“崇洋”,“倾力”打造形象工程的风气。我国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创造健康环境,后WTO时代的中国设计业难免陷入迷失自我的困境。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