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天,国家环保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该报告认为防渗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并推荐实施综合改进方案。这次环评报告的评价单位是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环保总局已于6月30日正式受理了这份报告书。目前环保总局正在组织专家对该报告书进行技术评估。经专家技术评估后,环保总局将尽快作出审查决定。
防渗工程严重破坏生态
环评结果:原防渗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铺膜防渗蓄水后短期内水生生态系统可得到部分恢复和重建,若全部撤除防渗膜可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
报告内容:圆明园动植物种类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水域景观和绿地景观优美,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圆明园区域的湖泊日益干涸,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和湖盆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在原防渗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了水生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一定影响,但程度不大。施工没有对陆生生态系统带来明显破坏,但部分缺水时间较长的岸边的喜湿物种长势有一定的衰落。全部撤除防渗膜对土层的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有可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
在砂石湖底中覆盖原底泥层,将有利于底栖生物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持。
圆明园不应追求娱乐功能
环评结果:圆明园不要追求娱乐功能,考虑调整圆明园水体功能规划标准,建议北京市对圆明园使用再生水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圆明园门票有上调空间。
报告内容:寻访古迹、欣赏园林原有的自然风貌、了解历史和接受历史教育是大多数人游览圆明园的主要目的,希望根据北京市的实际条件,结合公园的经济状况,采取措施维持圆明园水体,不追求娱乐功能。
根据调查,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对圆明园原防渗工程进行改进,拆除部分防渗层,兼顾防渗效果与生态保护效果。
大多数人希望尽量多地保留圆明园的自然植被,同意使用再生水作为树木、绿地灌溉水。
绝大多数人希望湖边驳岸采用接近自然的驳岸。报告说,圆明园的收费标准集中在10元以内和10元到20元,还有上调的空间。建议北京市对圆明园使用再生水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
防渗处理降低湖岸美学价值
环评结果: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不足以对文物遗址产生破坏,对于埋藏地下尚未进行清理挖掘的文物遗址和遗迹没有不利影响,部分湖岸堆石等防渗处理工艺比较粗糙,导致湖岸美学价值的降低。
报告内容:东部防渗工程在施工期产生的振动、噪声和扬尘,以及由于防渗工程所带来的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是影响文物遗址的主要环境因素。根据现场踏勘和文献调研,总体上可以判断,在施工期间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不足以对相对敏感的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期扬尘对大多数露出地面的文物遗址影响不大,而对于相对敏感的大水法石龛和远瀛观残柱、正觉寺古建群,为消除扬尘的影响,除了要在施工期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定加强降尘措施外,可对遗址、遗迹进行遮挡防护。
施工期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有严重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可逆的,随着施工的结束,美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逐步得到恢复。
原设计补水量无法维持水体水质
环评结果:原设计补水量不足以维持水体水质,撤除部分复合土工膜将有利于潜水位的升幅,圆明园年补水量不应小于400万立方米。
报告内容:圆明园坐落在清河古河道,在岩性上形成相对封闭的局部潜水含水层。潜水含水层一般厚度为5~7m。由于受到连续干旱和局部地下水开采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自199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潜水位和承压水头分别下降了2.5m和11m。尤其是施工排水,强烈干扰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局部改变地下水流向。
至于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报告说,由于圆明园东部防渗工程已经接近完成,环评施工区内无水,无法调查水质原状。通过对圆明园防渗工程已完工水面、植物园湖、中央党校湖、颐和园昆明湖等水体的监测和调查,发现不同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超标现象。圆明园防渗工程实施后,如果不能保证适当的水体交换量,会加大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