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界已经证明了市场自身并不能导致效率。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将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请这只手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关乎整个经济,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
有报道说,在北京,1000万元/亩的地块,应该在三环以内,25层的塔楼,建筑面积分摊的地价大约是1300元/平方米,加上1200元/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如果利润率为8%,那么面对消费者的终端销售价不过3000元/平方米左右,而现实中的价格都是1万多元/平方米以上。而在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上海,房价上涨的速度更是离谱,即使一个高薪白领一年的总收入不吃不喝也买不到5平方米的房子。
房价的泡沫越吹越大,而地方政府则是这个泡沫的鼓吹者之一,如今,想要刺破这个泡沫的是中央政府。
所不同的是,当地方政府的“手”在推高房价时,采取的是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出发点也以“私利”更多一点。
新华社的报道披露:江苏某地房地产过快增长,背后竟有当地政府操纵的痕迹:政府请“托儿”在土地拍卖时抬高地价,一位被拉去当“托儿”的房地产老板担心地价太高砸在自己手里吃不消,政府官员开导他说:“你只管往高抬就行了,如果砸在手里,由政府兜底,大不了还给政府。”于是这位“托儿”便毫无顾忌地往上抬,果然地价飙升。地价飙升的直接后果是房价的攀升。
地方政府为什么会热衷于抬高当地房价。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按照老百姓的话说,这是官商勾结,有些权力部门的官员私底下不知道拿了人家多少好处费。还有一种可能,官员们可能并没有真正拿到多少钱,他们拿到的是另外一种好处:房价抬高,土地价格也扶摇直上,地方财政会从飞涨的土地价格中获取可观的收益;房价抬高,不仅房地产公司的税收增长,而且房地产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产业利润会上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上升,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官员们脸上添了金,有了政绩,有了继续进步的可能。
而试图挤房价泡沫的“手”来自于中央政府,这只“手”更多是运用市场化的手段。出发点是为了宏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个名为李明的网友算了一笔细账。
2004年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降至4.6%。但如果按现有城镇化速度测算,据国家统计局1997-2004年八年统计公报,每年城镇净增人口2162.5万人,按社会流行说法,每年1300万农民进城,若解决1300万人住房需293万套,如果按每套80平方米,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总价值4688亿元,占2004年商品房销售额7263亿元的65%。
从以上数字可以清晰看出,以房产供应体系中4.6%的经济适用房,与实际需求的65%的经济适用房相比,供应与需求相差10倍!房地产业中的结构性失衡由此可见一斑。
难道房地产老板们不知道市场对经济适用房的需求远远大于对高档住宅的需求吗?他们当然知道。就好像明明知道按照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吃普通包子的人肯定远远多于吃得起鲍鱼鱼翅包子的人。但是,卖1屉鲍鱼鱼翅包子的利润相当于卖10屉萝卜白菜包子的利润,为什么不卖那个利润更高的呢?企业的逐利行为无可厚非。就如政府的行为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一样。于是,政府开始对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而这种宏观调控更多的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比如,利率政策、税收政策。我们常常形容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会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引导社会达到福利的极大化。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利兹教授却强调,市场本身并不能导致市场经济的高效。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看不见,而是根本就不存在。斯蒂格利兹认为,在市场效率不高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
经济学界已经证明了市场自身并不能导致效率。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将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请这只手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关乎整个经济,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