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细数中国10大金融地产影响力人物 地产绝对主角

2005-6-24 0:0 国际金融报  【 】【打印】【我要纠错

    王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资本事件

    作为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领军品牌,万科在融资上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可比拟的资源和渠道。2004到2005年,万科在金融市场上频频出招,其融资渠道涵括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到信托产品的各种方式。

    2004年7月,万科与德国的著名房地产投资机构国际房地产投资银行(HI)就“中山万科城市风景花园项目”的合作达成协议,HI以股权形式向万科提供总额不超过3500万美元的投资。

    2004年9月底,万科第二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金额19.9亿元,这使万科成为中国目前惟一一家发行第二只可转债的公司。

    万科与新华信托合作,在2003年12月与2004年7月先后发行4.6亿亿元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2004年11月8日,中国农业银行向万科提供总金额为人民币46.9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这是中国农业银行有史以来对一家房地产企业的最大规模授信。

    2005年3月,万科集团以18.6亿元的总价,受让上海中桥基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南都70%、苏州南都49%以及浙江南都20%的股份及相对应的股份权益,成功进入长三角市场。

    点评

    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像万科这样的优质企业同样面临资金压力。以万科的品牌优势、管理操作能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压力显然相对要小一些。万科的这些融资举措,拓宽了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资金实力,也提高了万科的资本运作水平。作为万科的掌门人和精神领袖,王石功不可没。

    罗康瑞  瑞安集团主席

    资本事件

    2004年2月24日,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宣告其专注上海等内地大中城市房地产发展的地产旗舰公司———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罗康瑞将原属瑞安集团的瑞虹新城和太平桥发展项目通过换股方式投入瑞安房地产发展,由此获得六成以上股份而实现对瑞安房地产发展的绝对控股。

    瑞安房地产发展的注资总额达到约10亿美元,罗康瑞计划将瑞安房地产发展作为瑞安在中国的旗舰公司。瑞安力邀了八大国际著名的投资者作为策略性股东,包括惠理基金、渣打银行、花旗亚洲、新加坡美罗控股及捷成洋行等。他们将和瑞安建业一起向瑞安房地产发展注入四亿美元现金,同时,瑞安集团初步将注入旗下两个位于上海的主要房地产发展项目,即瑞虹新城项目和上海的太平桥区物业穴包括上海新天地雪,它们将换取总值超过五亿美元的股权穴包括以股权支付的红利雪。

    瑞安房地产发展成立之后,开始大举向中国内地发展。继重庆化龙桥项目之后,2005年4月,瑞安房地产发展以33.9亿元高价拍得武汉汉口的永清片地块,按计划总投资将高达100亿元。

    点评

    罗康瑞造就了新天地,新天地也塑造了一个全新的罗康瑞。但新天地项目的标志性成功并未给罗康瑞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此次罗康瑞重组瑞安的地产业务,新成立的瑞安房地产发展公司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投资机构加入,显示了瑞安的国际性声誉和罗康瑞本人的融资能力。身为目前最为国际化的房地产公司,瑞安房地产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冯仑    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主席

    资本事件

    2004年4月,在经历了一年半的谈判磋商之后,泰达集团通过认购万通地产定向增发的27.8%的股权,成为后者的第一大股东。这是万通地产成立11年来的首次增资。

    泰达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万通地产,不仅令万通地产在账面上增加了3.08亿元的现金,并且,天津已经成为万通地产地域扩张的下一个目标城市,而泰达在天津拥有超过5000亩土地储备和强有力的政府背景。两者的联合将实现资源的强强整合。为了引入泰达,万通地产的管理层甚至不惜让原第一大股东、完全民营性质的万通集团“退居次席”。当然,作为条件之一,代表万通集团的冯仑依然保留董事局主席的位置。泰达的引入,为万通在天津的迅速扩张创造了条件。2005年,万通在天津的开发面积将达到250万平方米。

    2005年,万通计划进行国际私募,融资规模四五千万美元左右,使总股本达到15亿元。根据万通和泰达的协议,为保持目前股权结构的平衡,国际资本将不超过总股本的25%。之后,万通计划与北京、上海的几个财团合作,进而实现在海外整体上市。在冯仑看来,这是一条通过私募让股权结构合理化,再整体上市的道路。

    点评

    尽管冯仑和他的万通素来被认为有过度炒作之嫌,但此次万通引入泰达这样具有政府背景的战略投资者,体现了冯仑战略思想的独到之处,也为在市场搏杀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与优质国有企业的联合树立了典型范例。至于万通的国际私募和整合上市之路如何,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黄光裕   鹏润投资集团董事长

    资本事件

    黄光裕的房地产业务原来主要由其旗下的鹏润房地产经营,其开发的项目包括京城最大的单体写字楼鹏润大厦和鹏润家园等项目。2002年7月,经过一系列资本市场运作,黄光裕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0493.HK),更名为中国鹏润,在买壳过程中,黄光裕不仅获得了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还通过上市公司的现金支付以及股权转让实现了部分套现。

    2004年6月,国美电器(0493.HK)香港成功借壳上市之后不到一个月,黄光裕就开始配售,至去年底,通过减持共套现25.69亿港元。套现后,除了继续用在家电资本平台上的后续工作之外,发展地产无疑也将因此而更加游刃有余。

    2005年初,带着资本市场上套现的资金,黄光裕开始重新布置他的地产蓝图。年初,黄光裕设立了国美置业,4月,黄光裕对外宣布,将加大在房地产领域的投资力度,但这种投资将与上市公司“国美电器”划清界线,国美电器中涉及房地产的业务陆续剥离。4月下旬,国美置业抢先拿下位于京城丰台科技园内规划建设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两块最大公建地块,国美置业计划这两幅地将开发成商业服务类型,包括酒店、写字楼、公寓等在内,建成为北京南城的地标式的建筑。与此同时,国美地产也正在筹建中,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产开发。

    点评

    国美电器成功借壳上市,使黄光裕身价暴涨,被胡润评为2004年中国大陆首富。商场上呼风唤雨的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同样展示了其长袖善舞的本色。在融资方面,黄光裕已经展示了其卓越眼光,但其地产蓝图是否能够像家电业务一样创造辉煌,尚有待观察。

    孙宏斌  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资本事件

    2004年顺驰中国在高速扩张的同时,为了缓解资金的压力,在地产金融领域,顺驰也通过信托、海外基金以及资本市场等多种途径来融资。

    顺驰历来善于利用信托工具。2003年7月7日,顺驰即通过天津信托正式发行资金规模为3000万的顺驰“蓝调街区”集合式信托计划,该计划是天津市第一个以房地产项目为指定项目的信托产品,也是顺驰与天津信托在信托产品上的首次合作。其后,顺驰一发不可收拾,先后与多家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项目。

    可以说,顺驰对于信托融资的运用已经得心应手,未来顺驰将逐步扩大信托融资,并计划于2005年推出全国首个“房地产信托基金”。

    除上述融资渠道之外,战略合作者的引进也是顺驰解决资金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合作伙伴中既包括天津信托、华厦、滨海市政建设、市政投资、天津路桥基建等实力机构,也有摩根士丹利这样的国际金融巨头。2004年5月,顺驰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投资意向书,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进行房地产开发投资。

    点评

    从一个小中介商发展到天津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和全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孙宏斌带领顺驰创造了中国地产界的一个神话。2004年的孙宏斌一改低调风格,频繁在媒体和公众场合露脸,与之相伴随的是顺驰在全国的大规模扩张。扩张引致的巨大资金需求引发了外界对顺驰资金财务状况的普遍质疑。

    凌克  金地集团董事长

    资本事件

    在资本市场上,金地显示了其灵活的作风,成为2004-2005年地产金融领域的一抹亮色。

    2003年12月,金地与金信信托签署金信双龙房地产投资资金信托合同,与杭州绿城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通和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双龙房地产信托计划,募集资金总额27929万元,其中金地作为发起人认购金额为人民币2500万元。

    2004年6月22日,金地发布公告,公司与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IV、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中国境外设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注册资本约为人民币5亿元。通过该项目公司,金地与摩根士丹利携手获得建行28.5亿元的不良资产包。根据大摩的测算,内部收益率将达到20%以上。

    2005年1月,金地成功增发1亿股新股,总股本由2.7亿股增加到3.7亿股,募集资金8.98亿元。在证券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金地增发新股或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热捧,认购倍数达到33.84倍。

    点评

    凌克的内敛和理性塑造了金地的低调和稳健,但在其内敛的外表下,凌克并不缺乏冲劲和激情。执掌金地集团以来,凌克带领金地实现了全国性的扩张,已初步完成在全国的战略布局。在地产金融领域,凌克带领金地成功实现上市,使得公司的资本实力获得了迅速的扩张。2004-2005年,凌克的资本运作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现,不仅以信托、增发等形式成功实现融资,更与境外实力投资机构合作,大胆介入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而其与境外其他基金机构的接触也从未停止过。

    范伟   复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资本事件

    2004年,复地在地产金融市场上大获全胜。2月初,复地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2004年惟一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共招股6.38亿股,其中90%为国际配售,10%为公开发行,认购者踊跃,公开发售部分冻结资金超过720亿元,超额认购480倍;国际配售部分吸引资金超过30亿美金,超额认购30倍,招股价最终定在2.35港元,集资额达14.993亿港元,使得复地的资本规模大为扩张。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及郭炳湘旗下的新鸿基地产均以普通投资者身份入股上海复地。

    2004年3月,复地和荷兰国际集团(ING)达成协议,共同开发上海松江新城的住宅项目。合资设立松江复地,共同开发位于上海松江区的复地香堤苑住宅项目。合作之初,上海复地持有松江复地70%权益,ING则持有30%权益。复地香堤苑共有410个住宅单位,可售总建筑面积约80900平方米,该项目已预售99%。截至2004年底,松江复地的盈利为2993.5万元。2005年4月,双方合作期届满,复地已将ING所持有的30%股权回购。

    此外,复地还与摩根士丹利与合作成立项目公司,投资约5000万美元,建设位于黄浦老城区的中高档住宅项目“复地雅园”。由复地负责与地产开发相关的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及销售等业务,确保项目获得良好投资回报;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提供项目融资服务。

    点评

    范伟和复地的运气相当不错,在香港的上市正好赶在宏观调控的前夜,得以成为当年惟一一家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同期试图在香港上市的soho中国、顺驰以及上海仲盛地产至今都仍逡巡于路上。

    任志强    华远集团董事长

    资本事件

    任志强对资本市场并不陌生。在老华远时期,他便借助华润在香港实现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

    2004年,由于合作方北京戈德的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华远的借壳上市之路被迫中断。尽管如此,任志强仍执著于资本与地产的结合。在华远的发展规划中,计划2005-2006年之前,华远地产再次增资扩股(以上市公开募集或私募方式),将注册资本扩大到8-10亿元。

    2004年华远的上市之路虽然一波三折,但年底与沃尔玛的合作显示出任志强的融资创新能力。2004年底,华远地产与沃尔玛签下了盈都大厦逾2万平方米商业面积15年加15年的租赁合同,与此同时华远方面透露,华远地产将沃尔玛的租约在境外银行变现,使商业地产需长期沉淀的资金投入转为新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华远的这项举措受到企业界的高度关注。开发企业用租约变现的方式,既使开发资金得以回笼,又使开发企业自身持有一定量优质资产。这种模式对新型商业和房地产业的长远良性发展是一个有益的突破。

    点评

    任志强的言论常常比华远的业绩更令人印象深刻。在短短的几年间,任志强以其超强的个人能力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华远,实现了华远的迅速扩张。然而受制于宏观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华远的上市之路一波三折。以任志强对资本市场的熟悉程度和运作能力,新华远的上市目标并不遥远。

    刘晓光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资本事件

    刘晓光和他的首创集团专注于金融、地产、水务三大领域,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经过多年的资本市场浸营,刘晓光可谓深谙资本市场知道。对于房地产,刘晓光自言:“我是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房地产的——把房地产当作一种金融产品。”

    在引入海外资金方面,首创可谓领先一步,早在1994年,首创即与荷兰国际集团(ING)合作发起了“ING北京基金”,融资5.4亿港元。2002年9月,ING与首创集团合资在百慕大注册成立“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基金规模超过2亿美元,主要股东来自海外大型房地产企业和金融机构,成为首家进入北京的海外地产基金。

    2003年,首创置业与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开发两个中高档住宅项目,总投资额约28亿元,首创分别占50%和55%的股份。GIC还入股首创置业,成为第二大股东,拥有9.2%的股份。2004年6月,“中国房地产开发基金”宣布,该基金在北京的首个控股项目——持股比例达80%的“丽都水岸”正式进入市场。2004年,首创置业还成功从新加坡星展银行获得了3200万美元的贷款。

    除此之外,首创也在推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成立。据悉,刘晓光正在筹建的基金,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采用投资公司的方式运作。

    点评

    成功实现产业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是刘晓光与其他地产金融家相区别的地方。对于金融和地产的关系,刘晓光比业内其他人士认识得更早,看得更远。这与其政府计委背景不无关系,因为计委的一大职能就是引资。因此,刘晓光努力将首创打造成一个产业金融集团。尽管首创置业的A股上市计划受挫,但并不会影响到首创置业的全国扩张战略。

    李思廉   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

    资本事件

    据传,中国证监会5月份批准了数家企业赴香港发行股票并上市,其中包括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富力地产将发行不超过271,947,352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含超额配售35,471,394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完成本次发行后,公司将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2005年2月25日,富力地产集团与世界顶尖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上海盛融公司正式签约,宣布富力双子座B座整体出售给三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北京富盛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4亿元的大单就此签下,这既是富力地产近年来最大的一个物业卖单,同时也是摩根在京投资的第一笔巨资。

    李思廉之所以极力与这个项目,因为他认为与国际财团的亲密接触与合作,有助于提升富力在海外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为其今后拓展海外融资渠道做好铺垫。可以说,在双方的这次合作中,摩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和主动权,富力的让步比较多,但从长远来看,富力这一招也走得很明智,为提升品质、扩展版图打下了基础。

    点评

    今年广州在讨论当地地产商盟主谁属时,一般认为,由于广州另一公认地产大佬合生创展至今依然坚持低调作风,在其余各家企业中,论全国影响力、论发展规模、论销售额,富力都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其盟主之位,几乎无可争议。不过,这次富力在京城首次亮出今年进入“百亿俱乐部”的目标,以及赴港上市并进一步寻求海外资金认可的迫切心情。

延伸阅读: 中国10大金融地产影响力人物 地产绝对主角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