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缓?还是平稳?这是个问题——在两天前召开的“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针对“经济放缓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说,我国经济将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判断经济放缓缺乏依据。
可以说,这是继民间发出“经济放缓”说之后,官方的首次表态。
此前一周,中国经济可能放缓的判断相继出现,很快在经济学界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支持“放缓说”的专家们认为,4、5两月1.8%的低物价水平、接连下跌的投资品价格、逐渐放缓的投资增长速度,都是通货紧缩的表现,也是下一步经济增长放缓的信号。
但朱之鑫显然不同意上述判断。他表示,仅从CPI、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长率指标降低出发,判断我国经济放缓是缺乏依据的。
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4、5月份价格水平下降的核心原因还是粮价下跌。在这位官员看来,由于粮食价格在CPI中所占的比重较重,因此粮食价格的下跌直接影响了CPI的回落。如果从当前“一点都没减少”的用电量来判断,经济不会出现放缓。“不能CPI高了就说通胀,CPI低了就说通缩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表示,由于CPI不能反映居民对物价水平的真实感受,因此,我国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无疑是对“紧缩派”另一种回应。
“我们测算出来的虚拟CPI要比国家公布的高2到3个百分点。”中国金融投资有限公司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判断物价指数还应该看到投资品价格、房地产价格、共同产品价格等其他一些指标;此外,从居民的储蓄行为、对将来的通胀预期等情况来判断,我国仍面临着隐性通胀的压力。
但在上周,央行刚刚将CPI预期下调到了3%~3.5%.也就在昨天,放松货币政策的消息再次从央行传出。这些举措,或多或少有些未雨绸缪、应对通缩的意思。
“这不能算政府放松的信号。”一位一直关注着当前经济走势的经济学家向记者分析说,在我国,不能简单依据央行的政策来判断经济走势,还要看发改委。
与此相应的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昨天的发言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发改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关键是要看GDP、看发展速度。”上述国家发改委官员告诉记者。
“从GDP来判断也有道理,但其有着一定的滞后性。”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更倾向看具有先导性甚至同步性的物价,而当前投资品价格大幅下跌的状况也可视作紧缩的佐证。
另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如果国家继续执行紧缩政策,GDP很快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下滑,“不到一年就可能下降到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