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别墅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断层。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几乎没有建过真正意义上的、住宅性质的别墅。但是今天,在上海城区的边沿,以前被人称作是郊区的田野上,一片又一片的别墅群落拔地而起,俨然一派“别墅大跃进”的景象…… 置业别墅的都是些有钱人。而其中不乏海内外来沪的人士,在所有房产品种中,别墅也许最能体现“国际化”。
“别墅人”心态
我曾很“冒昧”地“打扰”过一中一外两位“别墅族”。有趣的是,两位都不愿把自己的情况直白于世,中国人不愿露富可以解释得通,可那位老外有这样的心态倒是令人不太能理解。
成先生是温州柳市人。柳市被人称作是中国电器城,那儿有中国电器业内的大腕,几亿几千万的主不下数十人,成先生在这个行当里也滚打了近20年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柳市他算是个中户。他在沪青平公路边的“云顶别墅”里有一套自己的豪宅,是5年前买下的,当初连带装潢,一共只花去300万元人民币。据他说现在此房的市值在800万元左右。他当初怎么会想到来上海买别墅?一来他当时正在上海青浦与人合作办厂,二来他认为上海的房产是国内含金量最高的,三者是和公寓房比起来,别墅的保值率非是前者所能比的(这一点倒是和业内行家有共识)。他开玩笑说,生意场上风云变幻,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将“事业” 进行到底,一旦将来有什么变故,那他变卖这套别墅所得,也足够一家粗茶淡饭过日子了。
那位老外就不是如此了。这个“惠普”公司的金领才30岁,而且还是个“王老五”,他一个人住在汤臣的一套别墅里,也是5年前买下的。不过那套别墅不是极品别墅,是普通型的,他不肯说多少钱,但我了解到是209万元,是整个汤臣别墅区里价格最便宜的。但现在的市值是500万元人民币左右。老外买别墅的理由很简单,说是为了保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工作是有利的。他说他不能想象居住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的人每天能带着一份良好的心态去上班。不过他告诉笔者一个实情,他买这套别墅的钱是贷款的,通过什么途径和什么方式及向什么银行贷款他没说,只是说以他现在的收入,全数付讫也是不行的。我问他如果将来有一天不在上海工作了,怎么处理这套别墅?是不是挂牌出售?他说不卖,有机会来中国度假时可以住住。这位外国人的想法很有意思。
定义
上海别墅的诞生,是和上海开埠的历史紧密相连的。像现在上海城区内别墅比较集中的淮海路、东湖路、徐家汇一带,百年前属“清静之处”,至于虹桥路那一片,则更是属于“落荒之地”了。所以早年上海的有钱人和外国侨民建别墅,一般都离黄浦江有一段距离,因为沿江一带是城区,不符合建造别墅的要求(当然,这里的城区是指浦西)。实际上,严格地讲,今天淮海路、徐家汇、东湖路上的别墅已不能称之为别墅,因为它不符合别墅的基本定义,英文里的别墅“V illa”,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郊区小屋”,而汉字“墅”也有郊外的涵义。
所以可以肯定,当初在今天的淮海路一带建那些别墅的时候,主人多半是出于这么一种心态,离“闹猛”的市区远一点,找一处落乡的地块居住。再说,这点道理大家还是懂的:盖在城里的,只能称豪宅,不能叫别墅。
区域和走向
在上个世纪的后十年中,由于经济上的大踏步前进,上海刮起了一股“别墅风”:首先是从西郊的虹桥路一带开始。从历史上看,虹桥地区一直是上海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的集中地。由于那儿的人文环境和商业环境比较成熟,所以开发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把眼光铆住了那个区域。在那儿随数数,别墅住宅的小区就不下十来个———罗丹花园别墅、虹桥高尔夫别墅、嘉年别墅、富宏花园别墅、奥玎宫廷别墅、虹桥中华园……
不过,虹桥地区这些十多年前造的别墅群,定位大多为外销房。按当时的价位,属于令人咋舌的档次。像虹许路上的高尔夫别墅,单体的是2000美元一平方米,双联的是1700美元一平方米,那儿的一套别墅,一般是200平方米-300平方米左右,算下来,一套别墅的平均价在50万美元以上,也就是 400万元-500万元人民币左右。十多年前,上海能买得起这个价位别墅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当然,这样的定位和国内的经济发展是有直接联系的。所以,直到今天,那一带别墅里的主人,还是以老外居多,而且都是些囊中比较鼓的老外,一般的白领老外也是住不起那样的房子的。
说到虹桥地区的别墅,就不能不提到沪青平公路沿线的别墅,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条公路线上的别墅总体上可看作是虹桥地区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