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教育|选课中心|网校名师|建筑题库|课程试听|直播课堂|免费资料|建筑书店|实务讲堂|网校介绍|帮助|客服|首页
建设工程教育网——网上辅导

供暖企业"脚踏两只船" 纠纷凸显改革制度之痛

2005-11-10 0:0 经济参考报 【 】【打印】【我要纠错

    “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一年一度供暖季节的到来,我国北方各地冬季供暖工作又提上了日程,供暖纠纷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取暖费价格的高低与供暖质量的好坏成为“纠纷与抱怨”的主要内容。百姓关心的是暖不暖,供热方关心的是赔不赔,而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关心的是谁来为那些说不清的开销埋单。由于供暖不像购买其它商品,不付钱也不敢轻易切断热源,即使分户计量,也不能不让困难户取暖。如此等等,导致供暖问题“剪不断,理还乱”。

    供暖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供给热力与使用热力的合同关系,但从社会综合治理的角度上看,供暖却是个复杂的历史问题、经济问题和法律问题——

    一是“供热”的商品属性与福利“包烧制”的矛盾。

    计划经济时代,单位为所有本单位职工支付集中供暖费用。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国企都施行了股份制改造,企业被推向市场,随着政府与企业的脱钩,支付供暖费的责任便由政府落到了企业的头上。同时随着商品房的兴起,购买商品房的个人支付供暖费已成顺理成章的事情。目前的现状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部分企业的职工依然享受着个人不付费的采暖,而部分人却已开始自己付费。

    现实的难题是,大部分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免费采暖这项早已经不是社会福利的“福利”。特别是那些退休、下岗职工完全有理由相信,免费采暖是他们所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部分。而政府出于稳定和惠民的考虑,也将每年4个月的保证供暖、安全过冬视为一项具有政治色彩的任务来抓。真正的交易双方——作为供暖方的热力公司和“埋单方”的职工所在单位(不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却陷入了困境:供暖方成本上涨,收费难,且无法单方面停暖,导致入不敷出,负债经营。职工所在单位改制后,与职工的关系改为合同制后再为其支付供暖费,于理不符。随着设备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供暖费用水涨船高,日渐高昂的供暖费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负担。

    二是“热”的市场化与落后供热系统的矛盾。

    供热体制并没有适应新情况的出现和新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单管串联式供热方式把消费者捆绑成一个群体,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助长了“蹭”热之风。但是已经建成的硬件系统,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另外,我国开始集中供暖以来一直实行按建筑面积收取供暖费的收费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按实际消耗热量计算收取,造成了热费与热量的脱钩,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热计量设计标准,也没有相应的收费标准。在各种具体标准没有出台的情况下,马上推行热计量计费可能会引发新的纠纷。因此在供热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热力公司承受的成本压力,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同时要有保证燃煤供应及价格、财政、税收及其他的配套政策,解决供热企业燃煤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使供热体制的改革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三是供暖企业“脚踏两只船”。

    这一只脚踏的是“计划经济的堡垒”。供热单位多为政府授权的特许经营企业,具有垄断经营性质。在这种经营模式下,许多管理问题、管理缺陷导致的成本上升都会被模糊掉,而诸如效率低下、技术落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仍然一如既往的存在,使供、用热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另一只脚踏的是“市场经济的快艇”。虽然体制上供暖企业受“计划”的牵连与保护,但是在收费或者成本核算上,他们却完全市场化。煤价涨了,供暖企业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成本要增加,作为消费者的采暖用户就应该支付这些追加的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市场”说了算,公用行业的公益性与政府的若干补贴或许根本没有在这些企业的考虑范围之内。

    四是少数困难用户确实无力负担。

    城镇困难群众往往居住条件较差,取暖条件不好,由于收入较低,或仅仅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煤价上涨和由此带动的采暖费上涨,对他们的采暖质量有较大影响。有的城镇困难群众仅靠自身力量,很难解决过冬取暖问题。

延伸阅读: 供暖 企业 纠纷 
收藏分享:
| 更多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