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评价的责任
安全评价是对系统中的危险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与可能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最终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
安全评价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化,有效的提高了众多企业和生产设备的本质安全程度,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决策和监督检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安全评价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安全评价出现失误,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安全评价机构在进行安全评价时要更多的考虑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79条规定: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安全评价实行“谁签字谁负责”和终身负责制,目的在于督促安全评价机构加强安全评价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力和增强评价人员的责任心,加强对安全评价中介机构的管理,从而提高安全评价的质量。
在评价过程中,要严格以事实为依据,对每一项评价任务都认真对待,对涉及安全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认真查找安全隐患,并提出对策措施和建议,决不弄虚作假。
二、我国安全形势
我国每年发生各类事故100余万起,死亡13万余人,因工伤残人数约70万;平均每天发生2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事故,每3天发生一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各类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估计,全国每年因工伤和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2006年我国仅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4.3万人。
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然而很多事故确是可以避免的,只是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不够。通过安全评价,可以很清楚的认识到一些以前所未知的危险源,从而加强管理,防止事故发生。安全评价目的即是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三、加强安全管理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安全评价机构的管理工作
1、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贯。安全评价工作中,法律、法规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伴随安全评价工作的不断开展,国家会针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地方发布各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信息,我们应首先了解国家最新发布法律、法规及其它相关信息,并及时地对安全评价人员进行宣传和贯彻,使评价人员不断了解、掌握和提高应用法律、法规的水平。
2、应加强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查。加强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查是安全评价机构提高安全评价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些评价机构所出评价报告质量之所以不高,除了评价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或评价水平较低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对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查。在安全评价报告的审查上要制定一整套制度,实行签字负责制,逐层审查。
3、应建立健全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就是指一个评价机构内部开展安全评价工作采用的方法、步骤,认真执行国家导则、地方方法,并且着重现场勘察。建立、健全安全评价管理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各种安全评价方法,完善各种安全评价方法的评价步骤;建立安全评价资料及报告的登记,存档制度;建立安全评价报告审批制度、评价人员业绩档案、跟踪服务程序以及质量申述及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等。我们不但从制度上完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落实,并对每一项工作记录有专人记录。
四、搞好安全评价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安全评价工作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在各行业中大量开展起来的,从目前来看,从事安全评价工作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从事一些安全技术工作的,大部分是工程设计人员、科研技术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而要做好安全评价工作除了要具备安全评价方面的知识以外还应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我国要求对从事安全评价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相关部门组织的安全评价培训并取得安全评价证书。作为安全评价机构,还必须对机构内的从业人员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从业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各种危险源进行辨识。从事评价的人员均已取得安全评价师证书,并且经常组织员工进行研讨,交流各自的经验以及学习新的知识,掌握各种新的评价方法以期能更好的开展安全评价工作。
五、安全评价技术保障
安全评价技术保障就是为开展安全评价、评估工作在技术上所采取的措施。从国家来说,要发布一些有关部门安全评价方面的指导性的导则或法规;从一个安全评价机构来说,在国家大的指导性的导则或法规下,要根据自己所涉及的行业及评价对象,开展一些具体的安全评价理论及评估方法的研究。
为了使安全评价报告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使其对企业具有指导性,评价机构要进行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一些更为先进科学的方法应用到安全评价、评估报告中去。要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如非煤矿山、建筑安装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安全评价、危险化学品企业、烟花爆竹企业、煤矿安全评价等,根据这几个行业的特点分别研究设计相应的安全检查表;在运输、贮藏危险化学品的铁路专用线的安全评价中可采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等评价法。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