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师

当前位置:建设工程教育网 > 安全评价师 > 复习指导 > 正文

2014安全评价师专业能力:对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的分析

2014-01-12 15:46 来源:来源于网络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我国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是以《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技术规范为依据,以建筑防火总平面布局、结构耐火等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消防设施、内装修防火为主要内容的建筑防火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有如下特点:①对民用建筑进行适当分类;②依据建筑分类提出不同的防火技术要求;③对建筑内装修材料进行严格限制;④对火灾危险性大,人员密集、疏散难度大的建筑及部位提出强制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使用功能和防火功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诸如建筑防火设计与建筑使用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传统的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

  对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

  对民用建筑的分类标准尚需细化

  目前的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中对民用建筑的分类,仅限于按使用功能和建筑高度(楼层)区分。对于不同类建筑的火灾危险特性,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判断标准。如同样是商场,经营服装、纺织品、家电等易燃、可燃商品的商场与经营五金、机械零配件的商场其火灾危险特性是不同的;而大型综合性超市与小型专卖店的日常顾客流量也有明显区别。

  对防火分区面积、人员疏散宽度和内装修防火等内容的强制规定,造成防火设计与使用功能设计的诸多矛盾

  (1)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中对于防火分区的规定,对于许多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防火分区的划分需要用防火分隔物,而目前规范中规定的防火分隔物只有防火墙和防火卷帘,设置防火墙显然会影响使用功能,而设置防火卷帘对于净高很高的建筑来说难度也很大,而且大跨度、大面积的防火卷帘在火灾时能否正常运行也是一个未知数。

  (2)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中对于人员疏散宽度的规定,使许多人员密集场所如商店(场)、餐饮建筑防火设计中难以做到。例如一个每层建筑面积5000 ㎡的多层商场建筑,按现行规范计算的总疏散宽度约为16m,即应设置宽度为2m的楼梯8部,这对于寸土寸金的商业建筑来说,是令建设投资方难以接受的。

  (3)现行民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对于内装修材料的防火要求,使许多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的应用受到限制,从而也就使建筑内部装饰装修的效果大打折扣。

  对主动防火系统在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中的作用需重新定位

  主动防火系统是指以自动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防排烟系统、安全疏散诱导和应急照明系统组成的、能够自动探测扑救初起火灾的建筑自动消防系统,在建筑防火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行建筑防火技术体系中,仅对某些重要建筑或建筑部位提出强制设置自动消防设施的要求,而未将其作为一项提升建筑总体防火能力或作为弥补以提高建筑物耐火等级、严格划分防火分区等为主要内容的建筑被动防火体系的手段,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限制了其在建筑防火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也就出现了在大量设置防火卷帘的建筑中,用于防火卷帘保护水幕的用水量远大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

  对以钢结构为代表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防火技术要求缺乏系统有效的指导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大量以钢结构为代表的、集经济与建设速度快等特点于一身的新型建筑结构形式不断出现,同时也给建筑防火技术带来了新的难题。由于钢结构构件的耐火极限很低(约0.25 h),在火灾情况下钢结构建筑有可能会出现跨塌,因此如何提高钢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是钢结构建筑防火技术的关键。现行防火技术体系中对钢结构建筑防火手段仅限于对钢结构构件涂刷防火涂料、包敷不燃材料等简单措施,不仅效果不够理想,而且非常不经济。

责任编辑:玛门
班次推荐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 提升学习效果;

经典班次组合 专家在线答疑!

特色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特色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4大班次+考前模拟题+1套预测试题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精品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精品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2套预测试题+考前冲关宝典

名师定期直播 一对一跟踪教学

实验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实验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考前模拟题+3套预测题+冲关宝典+考前重点

大数据分析小灶教学 私人定制服务!

定制通关班:当期考试结束后一周关闭
定制无忧班:报名或考试当期不过,第二年免费学

以知识点为单元 十分钟一堂课

智能交互课件 阶段测试点评

报同科目辅导 享7折优惠!

最新资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联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

返回顶部